“什么......”朱由崧吓得从蒲团上跳了起来,这可真的把他惊到了,他的父亲朱常洵竟然想学成祖,这还是他贪财好色的父亲吗?
开什么玩笑啊,这可是造反啊!成祖朱棣当初是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的,他父亲难道也想用这样的借口起兵?
问题是,成祖朱棣本身守卫边疆,麾下拥有十来万能征善战的将士,又有黑衣妖僧姚广孝相助。
他父亲有什么,只有一千多私兵,和一些拿不出手的府兵,加起来都没两千人,这些私兵再能征善战,也不能跟朱棣手下常年征战的将士相比较啊。
而且纵使是成祖朱棣这样拥有精兵强将的藩王,对上朱允炆的大军,也不是摧枯拉朽,双方也是各有胜负。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他自己,太过于信任儒家大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
这三人负责给朱允炆出谋划策,他们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任何一个人拉出来,都是能够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
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他们觉得现在是削藩是最好的时机,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
只会在兵棋上各种推演,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战场上有许多突发情况,理想往往跟现实是相反的。
虽然削藩是必然的,但削藩方法不对,擒贼先擒王,就应该先拿拥有兵权的宁王和燕王开刀。
朱允炆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拿最没有威胁的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开刀,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这样一来,坚定了朱棣举兵造反之心,而拥有几万精骑的宁王为求自保,也投靠了朱棣。
于是靖难之役开始了。
出征前,朱允炆还特地交代,不要伤了我叔叔,不要让朕有弑叔之名。
问题在这之前,朱允炆已经逼死好几个叔叔,该讲仁义的时候不讲,不应该讲仁义的时候大谈仁义,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何来仁义。
因为这样的命令,将士们在战场上畏首畏尾,几次失去临阵斩杀朱棣的机会,一手好牌被朱允炆打得稀巴烂。
老将耿炳文是朱元璋给朱允炆特地留下来的,忠心没得说,但耿炳文有个特点,善守不善攻,原本是可以将朱棣限制在北平一带的。
但朱允炆昏了头,居然要求耿炳文跟朱棣在平原决战,结果可想而知,耿炳文连败三场。
朱允炆一气之下临阵换将,居然任命一个纨绔子弟李景隆为领军主将,李景隆是谁,南京城里遛鸟斗蟋蟀的扛把子。
你举行一个全国遛鸟斗蟋蟀大赛,他李景隆拿第二,没人能拿第一,至于兵法什么的,更是一窍不通,指望这种人来翻盘,无异于痴人说梦,五十万大军就这么被李景隆霍霍了。
朱棣击败李景隆后,长途奔袭,直接打到南京城下一剑封喉。
朱允炆失踪,方孝孺也开创了历史上被诛十族的先例。
总的来说,朱棣夺得江山,运气起码占了一半, 当然,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至于另一半,则是朱允炆的猪队友助攻的。
如今,他父亲现在跟他说,要学成祖,以藩建国,这真的出乎他的预料。
谁能想到,他父亲竟然有如此野心,这也难怪当朝太子朱常洛会暗地里派王朝辅来洛阳做监军太监,同时还带来两千精锐士兵,或许太子朱常洛真的觉察到了什么。
“怎么,崧儿为何如此反应?”朱常洵微笑道。
“父亲,孩儿一直以为父亲会安安心心地做亲王,所以心里没有准备,但父亲怎么会跟孩儿说这些呢!”
“因为你最近的表现,你广施粮食,救济流民,又多次打压城中富绅,为得就是收拢人心吧!”
“收拢人心之后,崧儿下一步是不是想发展自己的势力?”
“是!”朱由崧点头道,他也确实是想这么做的,在乱世想要生存,单枪匹马是很难有什么发展的,他肯定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队,起码要自保,至于自立为王,说真的,他还真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崧儿既然是修真者,那么偏安一隅就不适合你了,你就不想做些什么吗?”朱常洵虽然很少出门,但早在京城的时候,就知道世间有修真者,那些修真大能寿命极长。
听说长白山有不少隐居的大能,寿命长达千年,但修真条件苛刻,也不是谁都能够修真,他曾经花大价钱找了个修真者,让他看看自己有无修真底子,可惜他没有这个福分。
现如今,自己的儿子能够修真,那他就更不能让他的儿子也这么混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