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看了看周喻又看看襄王,于谦确定就在刚才襄王的态度都还不像是现在这样,但是只是因为皇帝说了一句是真的,这襄王就好像丢开了所有的震惊心安理得的接受了皇帝给出的答案,好像心里一点疑惑都不存在的从善如流。
这两张脸的变化看得于谦也是暗自咋舌。
襄王拍了拍大腿:“皇上你这话说得不对,那皇上你这是不准备让我不当人了?”
“呵呵,是朕说错了。”周喻摆着手笑了笑,道:“如今此事还是镜中花,到底能不能成还得看皇叔是否能把接下来的事情做好,不管朕以后如何但皇叔若得了长生这大明的江山社稷也还是要皇叔多多照拂才行。”
襄王拱手道:“皇上,臣自然是愿意为了大明为了朝廷肝脑涂地,只是这江山还是需要皇上来一手掌控才行,哪怕臣不能长生臣也希望皇上能够长生,只有皇上长生这大明才能延续万年。”
“万年……”周喻摇头一笑,道:“朕可不敢想象万年以后是什么样子,行了,朕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不过如今既有如此机会摆在眼前那朕自然是希望大明真的能延续万年。”
“皇上放心。”襄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目光:“臣一定会把第三个长生者抓住献给皇上。”
周喻点点头,来到窗边的软榻坐下:“郑王已提前进京,朕将其安置在了十王府没有见他,你抽个空去见见他,就这几日等到于谦安排妥当你便领着人出发前往骊山。”
“是。”襄王点点头,问道:“那宁王怎么处置。”
周喻摆手:“谋反之事主谋已经伏诛,也查清楚他也只是被蒙蔽还未做出什么实质上的事情,就先关进十王府让他好好反省,让他写一份罪己诏好好说清楚自己做了什么,要是有半点隐瞒就将其送去凤阳关入高墙。”
襄王迟疑了一下随即微微点头:“臣明白。”
他听出来了这也是对郑王的安排,要么一辈子在十王府至少还能留下一个王爷的身份,子孙起码不会被牵连进来,如果继续不懂事那子孙后代怕是永远要成为庶人了。
于谦却是忽然道:“皇上,这等惩罚是不是太轻了,臣认为应对郑王宁王重罚,即便不杀也该废黜关于高墙杀鸡儆猴。”
“于大人!?”
襄王不可置信的看向于谦,他以为他们是一伙的,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没想到于谦在这后面忽然来了一刀?
于谦难道不知道他和郑王的关系素来很好?
那郑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于谦不知道?
郑王素来安稳低调,性格儒雅喜好文学,这次若非是被蒙骗又如何会被牵连进来。
事实上郑王也不过就是和那该死的常德公主有些书信的交流,听信了那常德公主的胡言乱语罢了其实根本就没做什么至少是没来得及做什么,责罚一下也就罢了你tm还想让我兄弟被重罚?
这件事要是没有文官集团在后面捣鬼襄王是第一个不信的,要说到文官集团这于谦不就是最大的文官头头吗?
“不必了。”周喻摆摆手,道:“暂时先这样。”
周喻的话让襄王松了口气,于谦拱拱手也没再多说什么不过却是在忽然间明白了周喻的想法。
这杀鸡儆猴也是得看情况的,如今杀也是稳不杀也是稳,杀了是用刀锋来稳但不杀则是用感情来稳,稳的自然是那些大明的藩王宗室。
如今骊山那边城池的新建才是当务之急,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到一边,将两个王爷关在十王府这种不轻不重刚刚好的惩罚方式恰恰就是如今最好的选择。
如果没有骊山那边的事情那也不用关入凤阳高墙了,直接杀了一了百了反倒更好,说不定还能让几个不老实有怨言的藩王跳出来主动伸出脖子,但现在还是用仁德换仁慈最好。
不然其他藩王也和常德有通信那是不是查出来也要全部杀了?
这天周喻将襄王留了下来,又让御膳房做了些襄王喜欢吃的东西两人一起用了晚膳才放走了襄王。
从南苑离开,襄王没骑自己的马直接就又挤进了一同出来的于谦车上。
于谦倒也什么都没说安安静静的坐着开始闭眼假寐。
“于大人的马车现在是越坐越大了。”
虽然之前就已经是坐着这辆马车过来,但又一次坐上来后襄王好像是个好奇宝宝一般摸摸这里摸摸那里。
于谦睁开眼睛看向襄王:“蒙皇上信任才赐下了这辆马车,换做是于谦自己是万万不会如此高调的,襄王有话不妨直说。”
襄王倒也是个有分寸的人,开口便问道:“刚才本王不好询问皇上,你给本王说说我们去骊山到底要做什么。”
“建城挖坟拿人背锅。”
于谦说完就又再次闭上了眼睛。
“背锅?”襄王好像是明白了什么,道:“于大人,你说要是愿意背锅的人再多一些呢。”
于谦道:“那自然是好事,只是他们能背多大的锅。”
襄王笑眯眯的道:“那就要看有多大的事。”
于谦沉默了一阵,道:“若是挖掘始皇帝陵一事传出恐怕对皇上会有很大的影响。”
襄王点头:“这是其一,这个锅我来背,掘墓自然也可以说成保护。”
于谦看着襄王道:“襄王应该早已知道皇上的打算和安排了吧。”
襄王反问:“你说的是?”
“江南,东瀛。”
“皇上也告诉了你。”襄王点点头,道:“没错,大明七成以上的财富如今都聚集在那些人手里,皇上说很得清楚,这些人没办法创造财富只能从朝廷身上百姓身上榨取财富。”
“银子要流动起来才算是银子,没有办法流动的银子不过就是一堆石头,那些人把太多的银子藏起来还怂恿读书人和朝中大臣阻碍种种对国家有利却对他们有损的政令。”
于谦摇摇头,开口道:“但那些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这次建城就需要用到他们。”
“用他们?”襄王微微皱眉,道:“那些江南豪族还有朝廷的蛀虫能干什么,要是被他们知道始皇帝陵之事还不知道会生出多少事来,说不定还会千方百计阻止朝廷的建城安排。”
“王爷说得没错。”于谦点点头,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道:“不过微臣也准备利用这次的机会敲山震虎震慑一下江南的那些士族豪门。”
襄王有点好奇:“你要怎么做。”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这也导致了江南之地豪族世家的数量也不少,一直算得上是大明的经济命脉,这些豪族的情况盘根错节,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甚至会对朝廷的政策阳奉阴违,其中官商勾结之事更是难以厘清,说不定还有藩王也勾结其中。
于谦知道周喻想要做什么,但最近江南那边相当安分没有给朝廷发作的机会,大概也是因为福建那边的情况太惨震慑到了这些人,也有和朝堂的风向有关。
于谦还记得之前锦衣卫调查了一桩案子明明已经有了些许结果,却不知道为何后面没了声音,但不管如何作为臣子的自然是要为皇上分忧解难的。
当屁股坐正了以后于谦已经开始在用不同于以往的想法来看待很多问题,就比如江南那边在于谦看来就很有问题,但是这些人又不能全部杀完,最好是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在骊山建城一事就让于谦看见了一个机会。
建城是小事吗?不,不管任何时候建城都是一件大事,也可以说是一桩大生意。
建城需要人,只要是人去做的事情就需要吃喝拉撒,里里外外都是钱,是生意。
建城也需要材料,各种各样的材料,不是完全依靠就地取材就能搞得定的,也很耽误时间,对于朝廷来说反正都是出钱那自然是越快越好的。
所以于谦需要豪商参与进来,顺藤摸瓜的拿下这些豪商和他们身后的人。
只是短短时间于谦脑子里就已经冒出了一个想法,一个能够对付江南豪族并且从今以后能够让他们乖乖听话的想法。
“建城耗费巨大,所需粮草材料众多,我准备先去江南一趟筹措一笔银子也得和这些商贾们见上一面,而福建三地因叛军扫荡如今也有许多百废待兴之事需得这些豪族商贾参与进来才能更快的恢复过来。”
襄王追问:“然后呢?”
于谦眼中闪过一抹冷光:“然后自然是挑选可用的留用,无用的杀之。”
襄王看了看于谦:“具体怎么做。”
于谦问道:“王爷刚才不是说有人愿意背锅吗。”
襄王道:“对,我是这么说的,你也知道郑王和我是同胞兄弟而他又素来孝顺,有些人以太皇太后之事作为诱饵才蒙骗了他,本王已经在信中给他说了清楚他也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本王想要给郑王争取一个机会免除被关在十王府的惩罚。”
于谦道:“郑王在读书人中颇有声望但也为人低调,可若是郑王私服游历却被不长眼的东西给打了。”
“而宁王的封地靠近江南,也和不少江南世家的关系不错,或许可以给某个世家出出头?”
襄王脑子里自动冒出了之后的事情,顿时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于谦,那眼神好像在说原来你是这样的于谦。
于谦当做没注意到襄王的目光,自顾自的道:“现在微臣也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具体的还需要再谋划谋划,不过若是能够以手段挑拨江南豪族世家对立便可拉拢一批抄没一批。”
“另外若是还有谁和襄王关系好的微臣还有其他的想法,想必只要他们愿意为皇上背黑锅那肯定是会被皇上放在心里的。”
襄王倒吸一口凉气:“你还想干什么?”
于谦眼皮子垂下:“山东亦有阻碍,不求灭门但也需使其没落。”
襄王喉咙动了动:“要说狠,还是你们这些读书人狠。”
“只是为皇上分忧。”于谦朝着南苑的方向拱了拱手,道:“王爷,时代变了,嘴皮子再厉害如今也不过火枪之威,皇上有意推新学但一定会遭到全天下的士子阻碍,但只要有一个听话的领袖站出来支持皇上,那剩下的就是顺水推舟的功夫了。”
“臣见到了最新的火枪,学了一辈子的之乎者也臣竟然还不如一些工匠有用,若是此等利器能够提早些出现,我大明也不会遭遇如此多的危难,格物之学才是这个宇宙的根本,若是能够早点发现这点我大明也不会原地踏步这么多年。”
襄王顿了顿追问道:“你说的是那种打一下拉一下的长火枪?用的是定装铜壳弹丸的那种,怎么现在已经可以大批量生产了!?”
于谦道:“确实是已经找到了快速生产的办法。”
“太好了!”襄王兴奋的搓了搓手:“出来了出来了,现在只需要等到宝船也造好就能开疆扩土拿下东瀛,你说的事我记下了,实在不行我就让我儿子去,你放心背黑锅这种事我是专业的。”
专业的吗?
于谦看了看襄王后微微点头,确实是专业的,而且还是从很早之前就一直在背锅了。
回到京城襄王就下了马车去了十王府,于谦则是回到了自己的府中。
到了第二天,在大臣们纷纷给周喻汇报完了政事离开后,单独留下的于谦就把自己想要对江南动手的事情汇报了周喻,甚至把自己想了半个晚上的谋划也都全部说了出来。
周喻听完之后看向于谦露出的目光和之前襄王露出的模样如出一辙,都是一副原来你是这样的于谦同款表情。
“皇上觉得这里面可还有什么能改进的地方吗。”
“咳。”周喻轻轻咳嗽一声,道:“于谦啊于谦,你的想法很好谋划也没什么问题,朕觉得没什么问题,这样,此次你和襄王下江南朕派马顺随行也能给你一些帮助。”
“谢皇上。”
“先别着急谢朕,马顺手里有一些江南世家的把柄,如何使用你自行决定,但是此事务必要做得周全不能牵连过广。”
“臣遵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