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系列不知道再聊哪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算摩托车,几十年都不曾断过,虽然米云一次都没骑过家里的那辆,从99年至今都没单独驾驶过,米云也不是不会骑,曾经用几分钟学了一下,现学现用,骑了几圈,就那么一次,还不想回忆的那次,摩托车前面章节有提及过,这里简单回忆一下,上篇是拖拉机开头,本篇聊独轮车和马车,反正聊的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车辆,米云有深刻印象和交集的车辆,自行车也有可能提一回,毕竟是从小学骑到大学阶段,骑完整个学生生涯,甚至参加工作后也骑过几年自行车上下班。
米云的记忆中,摩托车是最常见的,父亲喜欢摩托车,米云不怎么感冒,父亲和弟弟经常骑过,米云从来不骑,学了三分钟勉强会挂档行驶,骑了几百米,还是米云成家的三天后现学的,从此没有碰过,电动车倒是碰了十几次,可能米云不偏爱速度激情,喜欢安静,家里摩托车三十年换了不下十辆,其中前18年用的小舅搬家前置换的南方摩托车,后来父亲外出打工,放在家里还是放坏了,后面12年连续换了不下十张摩托车,被交警没收的就有五六辆,被偷的还有,放坏的也有,都是没有办过驾驶证的摩托,或者没交养路费的车辆,有新车也有二手,大部分是二手摩托,也就是从县城回老家的时候父亲骑两回,母亲晕车,一个小时车程,他们喜欢坐摩托车来回,回家路上或者县城路上,会被交警拦卡,偶尔罚款20元到二百,多的罚款就默认扣车不要了。
自行车记忆最多,从小骑到大,从六七岁骑到三十七岁都有,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过,太多的记忆,之前章节都有回忆,马车和独轮车的记忆也不少,主要用来搬运物品,偶尔还能载人,小时候马车不一定用马拉车,有时候用驴拉车,有时就是直接人力拉车,现在大城市都还有,深圳都有,搬家拉货用,只不过前面换成了电动车头动力,比马驴快,比人力拉车快。
小时候马车和驴车的记忆就是拉煤球,米云家在农村几十年都会用藕煤炉子做饭,就是现在,米云的大姨还是用煤炉子做饭,他们还是不习惯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米云的大姨进城比较早,印象中,米云还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大姨全家就搬进县城了,最早的一批进城,米云记忆中好像在高中三年县城求学的时候,周末在家的时候,大姨那时候好像用过液化气,不知道是不是米云记错了,没想到过了二十年,大姨家又换回藕煤炉子做菜了,说是安全,亲戚们都劝过,不过他们都习惯了,慢点就慢点,小火烧菜,就是没那么方便,经常要换煤球,熄火了麻烦,米云也曾经换过十几年的煤球做饭,在农村的时候,经常用煤炉子做菜和煮绿豆粥喝。
马车运煤球到村里,各家各户都会买煤,在2000年以前的农村,都是用煤炉子和柴火灶做饭,好像是提前订货,一车煤也只能送三家人用,一户每次买几百个煤球磊在家里角落里,可以用上几个月,一天平均用上三五个煤球,看需求量,烧开水,和做菜的用量,大部分农村人还是用柴火灶做饭,米云家用煤炉子的那几年,是因为整个堂屋连着柴火灶被征用收棉花或者菜籽,就只能在居住的两个小房间用煤炉子做饭,在屋外做饭,米云不记得有没有搬运煤球,但更换煤球还是有几百次的,搬出村子的六年,在第二个村子的时间一直都是用煤炉子做饭,至于柴火灶为么没用,因为两三人的饭用不着,煤炉子就足够了,冬天还能烤火,主要煤炉子方便,只有不熄火,打开就能用。炖菜和煮粥简单,一个夏天基本上天天在家煮绿豆粥吃,那时候用的多用锅,上面可以煮饭,最下层有米汤或者煮粥吃。
拖拉机商贩不来村里换东西的时候,有时就是马车来,马车主要靠人力拉车,不是都有马和驴的,牛拉马车的也少,那时候的人们比较能吃苦,不知道哪里来的商贩,经常会拉一车西瓜和梨子过来售卖,马铃薯和红薯也有,拉过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大米和稻谷交换,那时候现钱少,就是以物易物,粮食是流通物品,就像娃糕和米泡儿一样,都可以用粮食兑换,早期还有的东西可以用牙膏皮交换,只不过米云记不清用来交换什么东西了。吃的东西最受小孩喜欢,看到商贩过来,小伙伴们都会欢天喜地的回家装大米来兑换吃的。
马车的用处有多大,不好说,不是古人用的马车,马车在农村的土话叫板车,就是两个轮子支楞起来的车子,用来搬家拉货最实用,比较轻巧,有点像改进以后的黄包车,主要用来拉货,现在都没完全淘汰,大小城市都还能见到,只不过不用人力去拉,改为电动车去拉,也有人力拉的,米云家也有,只不过已经分解了,轮子出来了,车身也单独出来了,农村还是独轮车实用,就是一个轮子的车,农村土话叫鸡公车,推运物品的时候需要掌握平衡,马车和独轮车米云都用过,玩过,也用他们干过农活。详细的不说了,都是过去的事了,简单科普一下马车和独轮车,毕竟只有农村在用,城里少见。
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土路上,马车是常见的运输工具。它们不同于电视上那种拉人的四个轮子的马车,而是只有两个车轮,形状颇似放大版的手推车,只是扶手向前。这些马车或载有三匹马,或只有一匹,甚至还有带着小马驹的。车上的货物琳琅满目,从煤、木头到蔬菜、粮食,再到家具,应有尽有。
马车,曾经是农村很普遍的交通工具,如今已渐行渐远。其演变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尤其在车下脚的设计上,更是经历了多次变革。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马车主要以铁轱辘为驱动,这种车由排子和轱辘两部分巧妙组合而成。车排子上,匠心独运地运用各种木条与木板打造出车辕、铺板和挡板,这些精巧的设计为盛放物品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而轱辘,作为启动车辆的关键机件,通常由坚硬木质精心制作,内部呈十字形状,再以硬木条围成圆形,并辅以铁瓦增强耐用性。完成车排和轱辘的制作后,一根长出的硬木被巧妙地作为横轴,将两个轱辘紧密相连,并固定在车排子下方。如此,一辆木质马车便大功告成,只需拴上绳套,便可轻松驾驭。
尽管这种马车运用杠杆原理驱动,显得笨重而缓慢,但它相较于人力肩挑、手扛无疑要轻便得多。为了进一步优化驾驶体验,人们还巧妙地在车排子旁拴上一个瓷质油壶,内装棉籽油并配备一把油刷。在行车过程中,刷子蘸取适量润滑油涂抹在车轴与轱辘的结合处,从而有效减小摩擦阻力,为马匹节省了不少力气。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马车的设计又有了新的突破。原本的木质铁瓦轱辘逐渐被更具弹性的胶轮所替代。这种改进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流畅稳定,马匹的拉动也变得更为轻松快捷。这一变革无疑大大提升了马车的性能与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席卷全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伴随我们生产、生活的老物件逐渐被机械化的新设备所替代,马车自然也不例外。
在农村地区,耕种土地、拉运粮食以及载人载物等方面,现在都已普遍使用拖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它们不仅载重量大、速度快,而且安全稳捷,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第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相比之下,马拉的大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前确实还有极少数地方保留着马拉车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和草原地带,由于道路条件限制,机械车辆难以通行,因此马车依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此外,一些农活量不大的地区,拖车和汽车的使用也不太适宜,马车便成为了首选的交通工具。小县城城市搬家,拉家具也还能用的着马车,搬一趟四十元不等,一线城市都有,米云见过深圳就有大量搬家拉货的机动电动马车,拉一趟50元到150元不等。
古代的出行方式备受局限,需要借助各种原始的运输工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物资的搬运问题。相比现代便利的交通工具,古代的农村贫困年代更显得格外不易。马车板车是首选,其实现在旅游景点,和世界流行的三蹦子和城管执法车辆都是由马车进化而来。
独轮车是农村干农活的主要工具,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马车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的车辆,马车要比独轮车的面积大三四倍,运力远远超过马车,比独轮车多一个轮子,平衡点更高,独轮车推的不好容易翻车,米云就经常容易侧翻,力气不大不好控制车辆平衡。
独轮车也是古代常见的运输工具之一,形式简单粗犷,却有着卓越的实用性。双手握住车轮两侧的木棍,微风拂面,独轮车行进在土路上,颠簸间仿佛重回往日农家生活。
独轮车或许简陋,但它胜在灵活轻便,能够穿梭于狭窄的乡间小道,将粮草和物资送往目的地。独轮车只需要双手紧握独轮车的木棍,挑着装满青稞的草筐缓缓前行。独轮车在颠簸的乡间小路上摇摆前行,周围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独轮车的影子在阳光下拉得老长,轮子碾过的泥土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勾起无尽回忆。
最原始的运输方式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没有现代工具可用,完全靠身体的力量和两条腿完成搬运。米云的父辈和爷爷辈都是那么过来的,那个时代的生活真是艰难啊,不像近三十年的科技变革生活。
独轮车在过去还是比较轻便又实用的运输工具,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田间小道。独轮车的名字则是在北宋时期出现的。无论是运物还是载人,独轮车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出行方式。
独轮车的演变史,从最早的木质车身和车轮,到现在的铁质和胶轮,农村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米云家现在都有,独轮车和风车都在老家,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独轮车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公路上成排的独轮车队,效率堪比一个运输公司。
独轮车那种小推车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无论是大小车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车筐适合运输泥土和粪便,而大车筐则可以承载更多重物,如玉米和土豆等。米云都用过独轮车不少,翻车也是常有的,爬起来拍怕身上的尘土继续干活。
在历史的洪流中,马车和独轮车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作为人类古老交通工具的代表,马车和独轮车伴随着朝代的更替,见证了无数历史的瞬间。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出行需求,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简单科普一下历史背景,网上现在都还能看到相关资料。
马车由车轮、车身、马匹、缰绳、轭具等部件精妙组合而成。车轮,作为马车的关键构件,其发展经历了从木轮到铁轮、铜轮的演变,极大地提升了交通的便捷性。车身,作为马车的主体,涵盖了车厢、辕、轭、轼等多个部分。
车厢的变迁,从早期的仅能容纳一人,到后来可载多人的宽敞空间,体现了人类对舒适出行的不懈追求。辕,作为连接车轮与车厢的纽带,其设计巧妙,使得马车能够平稳行驶。而轭与缰绳的巧妙运用,则让马匹能够轻松拖动车厢,实现动力传输。
马匹作为马车的驱动力,其品种、年龄和体型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马车的速度与稳定性。而缰绳,作为操控马匹行进方向与速度的关键工具,通常由马缰、嚼子及笼头等多个部分组成,共同构成了马车驾驶系统的基础。
追溯马车的历史,我们发现国外马车最早起源于约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随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和古印度也相继开始使用马车。古代马车在战争、狩猎及运输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在战争中,马车还常被用于运输兵员、武器和粮草等关键物资。
中世纪时期,马车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这一时期的马车,以其华美的装饰和精湛的雕刻工艺为显着特点,不仅成为了贵族与皇室的专属象征,更在宫廷庆典、狩猎活动以及旅行探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英国着名的“伦敦塔马车”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然而,随着近现代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马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如此,在某些地区和特定场合下,马车这一传统交通工具依然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在我国,马车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那个年代,马车主要用于战争、狩猎和出行等重要场合。据《史记》记载,夏朝的桀王曾拥有众多战车,而商朝的成汤更是拥有万辆战车,彰显其雄厚的实力。到了周朝,马车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无论是出行、狩猎还是战争,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同时,马车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乘坐。
春秋战国时期,马车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各诸侯国间的战争频繁,战车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武器。为了提升战车的性能,各国纷纷改进制造工艺,使其更加轻便、迅捷。此外,这一时期的马车还融入了华丽的装饰元素,如精美的车盖、车辕雕刻以及绚烂的彩绘等。
秦汉时期,马车制造业持续发展。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推广马车交通。秦始皇在巡游全国时,曾动用数千辆马车,展现出无比的威严与壮观。汉朝时期,马车更是成为了民间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同时也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武帝时期,汉朝军队曾拥有数万辆战车,显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马车制造业依旧保持繁荣。这一阶段,马车不仅广泛应用于出行、狩猎和战争等传统领域,更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睐。众多文人纷纷以能拥有一辆华丽马车为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车制造业的创新。在这一时期,马车制造业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包括车辆结构的改进以及马匹的驯养技术的提升等。
到了隋唐时期,马车制造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阶段,马车不仅在出行、狩猎和战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成为了宫廷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曾浩浩荡荡地动用数千辆马车巡游江南,其壮观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而到了唐朝,马车制造业更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许多马车的制造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元明清时期,马车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败。随着经济进步和道路条件的改善,马车逐渐被更高效的交通工具所替代。尽管如此,马车在特定场合如宫廷礼仪和民间出行中,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进入现代化社会后,我国早期的农村供销社肩负起了商品流通的重任,而马车则成为其运输货物的重要工具。在那个时期,农村交通条件相对滞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马车因而成为农村运输的主力军。
马车运输因其成本低廉和高度适应性而在当时农村环境中大放异彩。在道路条件不佳的农村,汽车等机动车辆往往难以通行,而马车却能轻松应对各种路况,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乡间小路。同时,马车运输的成本相对较低,无需昂贵的燃料和繁琐的维护,与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契合。
马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农村供销社运输货物的得力助手。在那个马车运输的黄金时代,农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马车的身影,它们忙碌地载着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奔波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马车,这一古老的运输工具,在农村环境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优势。无论是马拉板车还是马拉货车,都是农村中不可或缺的运输力量。相较于人力挑担,马车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还显着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那些纯真的岁月里,农村的孩子们常常围绕马车奔跑嬉戏,对马车上的货物充满无限好奇。而大人们则对马车满怀感激,因为它为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与舒适。马车,这一古代社会中的关键交通工具,不仅推动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更在文化层面承载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独轮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具体时间虽然有争议,但最早的描绘在汉朝墓地壁画及砖墓浮雕中得以展现。例如,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公元118年的墓葬中,壁画生动描绘了推着独轮车的人物形象?。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197年到234年间对独轮车的发明和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的木牛流马在军事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独轮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不仅在民间广泛使用,还在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汉代起,独轮车在山路和小径上成为不可或缺的人力或人畜力协同运输工具?。特别是在崎岖不平的路面和容易失去平衡的地方,独轮车的操作性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