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与其建立了秦魏联盟,魏国答应出兵助秦,共伐韩国。甘茂返回秦国后,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秦武王表示将全力支持甘茂,派其与庶长封率军攻打宜阳。
左丞相领上将军甘茂精神大振,决意以赫赫武功在秦国站稳脚跟。他本是楚国下蔡的一个布衣之士,当年被频繁出入楚国的张仪说动入秦,又经樗里疾直接引荐给秦惠王,做了执掌机密的王室长史。这长史虽然兼领宫廷禁军,毕竟是文职大臣,在战国刀兵之世尚不是一等一的重臣,也不是名士谋求的功业目标,甘茂自然不甘久居在如此职位上。
也是机遇际会,秦惠王恰恰在晚年得了怪诞的疯癔症,太子嬴荡又恰恰需要一个老师,张仪、樗里疾与司马错三位大才权臣,恰恰又忙得无法承担这个需要时间的职责。于是,秦惠王临机决断,教甘茂给太子做了没有太子傅爵位的临时老师。恰恰这个太子嗜兵好武,与精通杂学、好谈兵事机敏快捷的甘茂竟分外投机。
此时又恰逢秦惠王疯癔症经常发作,甘茂自然成了太子斡旋朝局的柱石人物。至秦惠王骤然崩去,张仪司马错先后去职离朝,甘茂在三个月内连升了六级爵位,做了丞相兼领上将军,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在秦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然而,甘茂很清楚,在极为看重军功的秦国,不管你是何等高爵重臣,没有赫赫战功,便不能在秦国站稳脚跟。赫赫大功如商鞅者,若没有一战收复千里河西的大手笔,在秦国也不会形成举国世族连同秦惠王一起也无法撼动的根基,生前如圣,死后如神,使秦国朝野永远在商鞅的轨迹上行进。
在权力上,甘茂虽然无限接近商君,但在影响力上根本就是云泥之别。且不说秦国民众大多不知甘茂为何许人也,便是在朝堂上,他这个丞相兼上将军也远不能如张仪那般轻易决定国家的走向,特别是外交方面。军事上,他更是远不能如老将司马错那般牢牢掌控着军心。
甚至还有一个老好人一样的右丞相樗里疾杵在那里,作为秦王的叔公,备受重视,相比而言,甘茂的丞相之位就像个花架子。而作为一个醉心兵事的新秦王,这无形之中也使得甘茂的上将军权力大打折扣,充其量也就是个管理军务和后勤粮草辎重的国尉而已。
但哪怕是国尉,他也不能真正地行使国尉的权力。国尉府的那些大小司马及各级将领,每一个个都是浴血杀出来的悍将,都有着军功爵位,都能历数秦国名将的用兵战例,没有公认的大才或军功,根本无法如臂使指地指挥他们,会遇到无数磕绊。这一切,甘茂都看很清楚,他没有张仪那样纵横捭阖的口才和无耻,注定走不了他那条路,不打几场大胜仗,他在秦国的地位将一直尴尬下去,他的职位最终大概率会被别人所替代。而被他说服攻韩的武王给了他扬名天下的机会。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来了……
就在大军开出函谷关的那天晚上,前军主将白山带着一干将领来到中军大帐,竟劝甘茂停止发兵宜阳。甘茂没有发作,只是黑着脸冷笑道:“白山,你身为大将,不知王命不可违么?”白山不卑不亢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日宜阳已经有备,我军纵然浴血攻下,究竟所得何益?望上将军陈明君上,莫使秦国锐士血流无谓。”甘茂压着怒火正色道:“白山,秦王对本上将军说过一句话:兵车通三川,秦军入周室,死无恨矣!此乃秦王雄图大略也,尔等敢以些许伤亡阻挠秦王大计?”
帐中一时肃然无声,却有一个年青将军从后排走出拱手道:“上将军此言差矣。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何能以秦王率性一言,而决大军所向?”
“混账,竟敢如此犯上,妄议王上!”甘茂终于忍不住了,拍案霍然起身。
“末将千夫长白起,心下有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个白起平静冷峻,全然不像一个小小的千夫长。
听到白起之名,甘茂心中一动,白起大名如雷贯耳,军中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乃将士楷模,秦军典范。秦王嬴荡在白起卒伍中做过力士,对白起大为赞赏,自然不能与一般将领等同对待。但此时甘茂身为最高统帅,如何能让一个千夫长教做人。于是呵斥道:“一个千夫长也敢妄议军国大事,诽谤王上的宏才大略,尔未免太不知尊卑了吧!”
白起那立体的脸似乎从来都不会笑,他正色道:“起以为,商君变法以来,吾秦国兵锋所向无敌,皆因上下同心,将士尽抒己见,庙堂方能算无遗策。今张丞相离朝,六国正酝酿着恢复合纵,来对抗吾大秦。若大军轻率东出,六国合纵必定死灰复燃。宜阳城毗邻函谷,本就有重兵防守,大秦一旦出击,短时间内无法攻陷城池,魏楚赵三国兵马必定来救。我军若久攻不下,大军陷入泥沼,楚国再从西南背刺,秦国岂非陷入险境?望上将军思之、慎之。”
甘茂一时无言以对,从内心深处说,他承认这个白起确实有见识,当初他跟秦王签订息壤之盟,承诺魏国一定会帮助秦国,其实也是权宜之计,因为三晋本为一体,唇亡而齿寒,魏国又怎会坐视秦国壮大,更是直言赵国不参战的情况下魏国才会帮助秦国,从而分一杯羹。但若是赵国发兵,则变成秦国以一敌四,压力陡增。
不过此时大军已经开动,若不战而回,非但军功无望,还将落得个轻率失策的口实,身为丞相领上将军的他颜面何存?略一思忖,甘茂便沉声道:“诸位将军,此战乃新王立威之战,意在震慑六国,以彰秦王之威,这是政治层面上的,而非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们攻打的地方可以是宜阳,也可以是武遂。只是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层面考虑,宜阳更适合作为进攻对象。它是老秦人走出崤函,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第一步。昔年穆公筹划多年最终东出无望,遂西攻戎狄。而今绵诸、獂戎、狄戎、绲戎尽灭,巴蜀之地也已尽收,前人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我大秦已经到了不得不东出的时候了。诸将多考虑军事层面,我能理解,但我乃大秦丞相,不得不为大秦百年大计考虑。我只所言见仁见智,战后尽可上书秦王。然时下断无改弦更张之可能。唯有打好这一仗,使六国知难而退,我等到时再考虑下一步。否则,只有自乱阵脚、自降士气,白山将军和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白山是前军大将,秦军的主心骨,在座大多是他的部将,白起还是他的族侄,甘茂自然首先要搞定他。白山沉稳持重,在军中极是顾全大局,不像其他小年轻,甘茂说了这么多也是想让他体察自己的一番苦心,否则将帅不和,这仗是没法打的。白山一直在默默思忖,原先他们虽然也从战略上考虑了很多,但确实没有考虑的这么深远,没想到甘茂居然说到了秦国的百年梦想,字字有理有据,他确实无法反驳,也认同他所说的,此时他有些钦佩这个上将军了,他确实比自己站得更高。
白山看了白起一眼,大手一挥:“走!回到各自队伍中,准备好好打仗,再有妄言退军者,军法从事!”众将皆拱手道:“遵命!”便一起出了军帐。
白山向甘茂一拱手道:“上将军,末将告退。”
白起也收敛了一些傲气,看了看甘茂,便径自退了出去。
甘茂虽然松了一口气,心中却老大不快。这五万大军究竟谁说了算?一个前军主将,竟然比他甘茂更有威慑力,哪个上将军能受得了。可甘茂没有办法,秦王要立威,自己要军功,这仗肯定要打。而自己未有军功,这些老军头个个都在商鞅、子车英、司马错、樗里疾主军的时候磨炼出来的精锐,无论资历和能耐皆是秦军的佼佼者,从来不是只知道指哪打哪的莽汉。居然连是否师出有名他们都要想,如何能教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只管打仗了事。
甘茂之所以不敢大动肝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心病:他虽然喜好谈兵,但毕竟没有真正打过大仗,领兵五万攻城略地更是头一遭。打仗还得靠这些兵将,他自然不可能拿出穆公镇秦剑行使军法,不然无异于引火烧身,自绝于大秦五万大军面前。甘茂岂能掂量不出此中轻重。虽说是自己忍下了,但看白山一声令下众将领便欣然领命,甘茂还真有些不是滋味了,心里那个嫉妒啊!
接下来甘茂统领五万大军直逼宜阳,信心满满的他认为或可一战而下,结果很快又打脸了。即使秦军准备充足,这宜阳城却也打了五个月都没拿下来,以致樗里子和公孙奭提出反对意见。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
于是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言:“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大悟,于是再增兵5万,命令大将乌获率兵前往援助甘茂。与此同时,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前往解救宜阳。
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后,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后世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带着珍宝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韩国的求和。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
此战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韩国损失惨重,被迫向秦求和,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秦取宜阳,韩国断为三,国力大衰。对山东各国而言,宜阳其实也是门户。秦得此城,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开启大规模兼并战争。
秦国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东扩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山东六国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直至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拔宜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的里程碑。秦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但也正因为此次观鼎,葬送了嬴荡的性命。正所谓“善射者死于矢、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善角力者亦死于力”,嬴荡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秦国陷入了短暂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