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朝廷吃肉,私盐贩子喝汤的局面,彻底结束了。
黄巢一看,我考上武状元了,你唐僖宗说我丑不要,现在我回来做个贩盐的买卖,你们也不让做,以后我怎么活?
以后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怎么活?
喝西北风啊!
再加上那时王仙芝已经起兵反唐了,那行,我黄巢也开干吧,于是召集他的子侄外甥等8人,以及靠着他们生活的所有盐商,还有附近的流民,拉起队伍,竖起大旗,一起开始了黄巢下半辈子的事业。
反唐!
后来真让黄巢反唐成功了,黄巢带着他60万大军成功打进了长安。
当黄巢成功打进长安时,他不禁自己唏嘘不已!
打进长安还要比考进长安容易得太多!
接下来就是黄巢的疯狂,他的狠厉不仅让当时门阀士族颤栗,更让后来朝代门阀士族颤栗。
那么让门阀士族颤栗的又是什么呢?
当黄巢第一时间攻破长安后,把长安的所有门阀士族控制了起来。
控制起来后,黄巢这个狠人,第一时间不是登基称帝,而是报仇!
报曾经在科举受到羞辱之仇,于是他按着门阀家里的族谱进行砍杀!
据后世史书记载,这次杀门阀之人大概有三十万之众,可见黄巢的阴狠。
他为了报自己一时的折辱之仇,不管三七二十一,门阀士族几乎被他屠光。
要说黄巢残暴呢,这是毋庸置疑的。
要说在这次屠杀之中,有没有给这片土地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呢?
这自然是有的。
至少秦封心中,黄巢,张角这样的人物要远比宋朝的岳飞将军的作用还要大。
所以,张角和黄巢在他心目中,至少是民族英雄一样对等。
曾经当秦封读到黄巢杀门阀士族这段还暗自可惜,暗自吐槽没有将门阀士族杀尽,或者杀得还不算多!
至少孔老二那家子的人一个都未被屠,这是秦封在心中唯一惋惜的。
为什么说黄巢这一出杀人戏码,反而是做了好事呢?
这就要从门阀士族制度说起了。
门阀士族是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两汉时已初露迹象,魏晋时期正式形成发展,并逐渐壮大队伍。
门阀士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往往得到优待,而那些凭借真本事当官的士子,不是选择依附,就是不被看中,逐渐被奚落排挤,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所以说,门阀士族的存在,是干扰中国600多年发展的一颗大毒瘤。
可是到了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局面不断扩大,起兵造反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尤其是侯景之乱,已经给门阀士族造成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可是当黄巢攻入长安之后,门阀士族才真正迎来了末日,《秦妇吟》中写道: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黄巢最痛恨的就是这帮朝廷官员,在公元905年,黄巢手下将领朱全忠将包括裴枢在内的三十余名朝官斩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
自此,门阀士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黄巢也在无意间为宋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这片土地又争取了一段朗朗乾坤的时间,直到明朝,门阀士族再次慢慢形成。
明末,门阀士族再次一手遮天,使这片土地没有了阳光,在百姓头顶上盖上了一顶乌云的帽子。
这也是秦封一点也不厌恶黄巢的原因。
所以秦封有了大胆的猜测,难道黄巢屠戮门阀士族的事是对方搞的鬼不成?
秦封越想越有可能,在古时候白起够胆坑杀40万大军,但没有人敢屠戮门阀士族,就算是皇帝也没有一人敢这么大规模的屠杀门阀士族。
所以,秦封十分肯定黄巢敢这么做的原因,肯定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甚至更有可能是邪气入体,这才有了历史上黄巢屠杀门阀士族的事件。
只是让秦封想不通的是,对方已经在琉球也就是现在的湾湾了,她又是怎么做到的?
秦封不理解,但对方马上就给了他答案。
“我十分迫切的想回到中原,可惜的是当我离开此地有十里之路时,我再也走不出去。”
“无管我用什么法子,当我到了十里的距离,我的魂魄自动的出现在了此地,也就是我的本命法宝皮鼓区域。”对方说到这,秦封就了然。
他早就猜到她应该不会离开本命法宝太远,不然的话她不会依附在皮鼓身上。
除非她能够完全炼化他的本命法宝,到目前情景来看,她明显是还没有炼化全,甚至连一半都没有。
“难道你真想到了办法离开了此地?”秦封见她脸上没有任何颓废的表情,猜测的话脱口问出。
“不错。”对方肯定的给出了答案。
秦封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对方是用什么办法走出去的,紧蹙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既然我本人不能亲自走出去,那么别人的身体呢?”
秦封似乎有了明悟,这么简单的方法他为何没有早想到?
“既然有了办法,我马上就实施了起来。”
“果然如我想到那样,自己随便在村子里找到一具身体附在其身上,我成功的走出了此地,如愿以偿的回到了中原。”
答案已出,秦封心想这种方法虽说能够成功,但是普通的鬼魂应该有时间限制。
但是她是六阴之体,也不知道她有没有这个限制?
“当我回到了中原,第一时间就去了长安。”
“或许是天意诚心让我有报仇的机会,在去长安的路上,就在我快要魂魄离开这具身体时,竟然让我遇到了一个怨气冲天,十分适合我的魂魄寄宿的人。”
“就这样,我毫不犹豫的附在了这名男子身上。”
“当我上了他的身后,才知道这名男子名叫黄巢。”
秦封听到她说出了名叫黄巢名字时,秦封的心掀起滔天骇浪来!
之前他只是猜测,没有想到历史上的黄巢屠杀门阀士族,还真有这样的隐情。
谁能想到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