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行省濠州钟离府都督韩存保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也有被皇帝重新惦记起来的那一天。
新朝制度,各地驻军皆以都督府为军区划分,一般而言,边地都督府都督职权重,权力更大一些,而内地行省府县的都督府,比如淮南行省,划分出了四个都督府,各领禁军两营、民兵一营,一个都督府只有三千兵力。
于是内地的都督府要接受枢密院和兵部的双重管辖,更多是配合本行省巡察指挥司协助安抚地方。
赵佶父子当年光速滑跪之后,韩存保也跟着种师中向王伦投降,种师中毕竟是个纯粹的军人,又有鲁智深这样的老关系,故而投降后便返回关中坐镇,协助改组西军事务。
韩存保这样的前宋重臣后代,在新朝就此沦为了边缘人物。若非相州韩氏影响力巨大,再加上他与呼延灼关系不算太差,估计他的下场跟刘光世也差不多的。
新汉开国的诸多大战,韩存保一个都没有参与,先是被王伦留在东京城,名义上是南衙禁军都指挥使之一,但是没有兵权,等到金国被灭后,他才有机会外调,三年前从河南调往淮南任职。
不过韩存保任职期间一直恪守职责,认真按照朝廷命令做事,将地方上的巡检司、河道湖泊桥梁的驻泊兵等重新梳理了一番,并做好了民兵训练等工作,如今就以钟离都督府都督的身份,兼任淮南行省巡察指挥副使。
算起来韩存保是前宋投降诸将领中混得还不错的人物了,虽然相比杨温而言还差点儿意思。
由于杨志足够拼命,杨温也顺带着被重用,如今已经是江西行省巡察指挥使兼洪州豫章府都督了。
至于当初十节度投降的几人,在为梁山和新朝发挥余热之后,也都到了退休的年龄,王伦也未亏待,按照朝廷对致仕官员的优待,又额外赏赐,并邀他们前去京师武备学堂任职。
所以韩存保已经想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出路,大约就是在内地各都督府厮混,到头也不过是某个行省的巡察指挥使,然后致仕归乡终老。
他与呼延灼的关系虽然不差,但终究比不上杨志与杨温的关系,呼延灼威震东北,他能够借助这一层关系爬到眼下的高位已经很满足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
韩家是相州彰德府的大地主,新汉开国后,彰德府也执行了均田,虽然田亩被朝廷收回,但韩家也得到了补偿,而且韩存保通过呼延灼的关系,与呼延、彭等几个前宋开封将门在浙江行省投资了些作坊,勉强保持了家族的富贵。
故而韩存保的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天下大定,他又没有许多事务操劳,便愈发有些富态了起来。
王伦想要挑选一个领兵前往西域、协助岳飞整顿花剌子模地区的将领,简单来说,他要针对波斯大地主们来一次屠杀,李逵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还是那句话,用人也不能朝死里用啊,李逵从归德府杀到江南,再从江南杀到辽东,一直杀到了朝鲜,简直是梁山旧将里杀人最多的屠夫。
可以说李逵的凶名已经足够大了,况且这黑厮也是一身创伤,也该歇一歇了。
故而王伦便想起了韩存保。
前次朝廷以虞衡寺卿赵不试、李光、欧鹏等治理淮水,淮河流域从上游到入海口,被朝廷花费数年时间整体治理了一番,于是不少原先河道附近的低洼地、沼泽地就被清理了出来。
这些土地都属于无主的,按照朝廷的制度,鼓励民间开荒,一块荒地若由百姓自发开垦并种植一季,朝廷就认可这块土地的开荒者的使用权。
但河南行省淮宁府、信阳府等几个淮河上游府县的本地豪强们,却收买官吏,强行霸占了一万多亩荒田。
由于新汉取代前宋而建国太快,所以基层有大量前宋官吏被保留了下来,地方的豪强们还没有来得及转变思想,只以为本朝与前宋一般无二的。
这个消息被朱贵上报后,王伦很是愤怒,他娘的若还似前宋那样让地方士绅豪强势力称霸,那他造反的意义何在?
便要点兵派将前往镇压梳理,但彼时韩存保刚刚到信阳府任职,得知皇帝陛下和朝廷的想法后,果断上奏请求治理。
韩存保的想法很简单,反正前宋都已经亡了,若要保证韩家的富贵,他不介意拿地方豪强开刀,从而给王伦纳一份投名状。
王伦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韩存保领信阳府兵,沿着淮水一路杀了过去,灭门十六家大户,流放百余家,彻底威慑了地方。
前宋时京西南北两路的土地兼并现象极其严重,似河南行省东部和南部,本是产粮区域的豫东平原,百姓们却纷纷抛弃土地,甘愿成为流民逃往两湖,因为权贵大地主的盘剥太苛刻了。
所以韩存保手段狠辣,虽然让韩家的名声在河南行省的士绅群体中臭了,但朝廷却因此吸引了大量寄居在湖北的河南流民返回家乡,这里的人口又得到了充实。
韩存保的表现也让王伦放了心,这说明士绅大族们也非常清楚前宋的弊病,他们清楚得很前宋为何那么多农民起义和造反,甚至更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这个群体就是前宋亡国的最大罪魁祸首,但谁能强忍着自己砍自己一刀,只为了给赵宋续命呢?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中旬,钟离府的韩存保接到朝廷调令,要求他年后返回京师。得知陛下有意让他领兵前往西域,韩存保顿时大喜过望。
这岂不是意味着,自己还有往上走更高一步的可能?
韩存保连忙找来朝廷历次发行的《民报》,又去信京师咨询了些熟识的京官,心里大致就有了底气。
朝廷是要让自己去对付远在花剌子模的波斯地主,这件事俺老韩干过,顺手的很啊!
这一次去西域,韩存保是要听从岳飞命令的,对此韩存保毫无任何意见,本朝名将首推岳韩,虽然他不是那个“韩”,但未必不能混成“二韩”嘛!
韩存保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楚国公岳飞,曾经还是他韩家的佃户,即便他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本朝不看出身只重才能,如今朝廷文武官员五品以上者,超过八成都是平民子弟,曾经的世家名头毫无任何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