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朱翊钧,已然成年,在他登基的小八个年头的所作所为,在张居正的视角中,天子是大明朝四代以来,最为英明的君主……
他有着世宗皇帝的权谋,御下之道,又有着穆宗皇帝放手让臣子去干的魄力……算是先帝与世宗皇帝两个人优点的结合体……
并且勤俭,果敢,性格坚毅,好学,对百姓,苍生心怀怜悯之心,一个合格帝王该拥有的品质,天子都有。
而作为辅佐他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只在天子登基之初,感受到来自最高皇权的胁迫……余后,在改革的这些年头来,张居正一直得到了年轻天子不留余力的支持……
曾几何时,朱翊钧拿着自比汉和帝来威胁张居正,可在张居正日后的认知中,他还是觉得,陛下能够朝着汉文帝靠拢。
他爷爷世宗皇帝没有做到的事情,当今天子,真的能做到。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是不可能出现千年王朝的,这一点,张居正跟朱翊钧都清楚。
大一统的国家,随着建立时间的增长,就像是一个人一般,到了二百岁,各部分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发展成绝症而亡……
这次,两个人因为蒙古的事情起了争执,这是必然的,这也是张居正一直想要避免的。
所以,他才有了在万历八年请辞的打算。
因为张居正心里面很清楚,他迟早会跟皇帝的治国理念出现分歧,若是分歧小的话,那就罢了,可若是分歧大了,弄不好会影响到用自己毕生精力推动的新政上面。
乾清宫中,两人静坐无语。
过了许久,海瑞、方逢时以及两个国公纷纷到来,众人行礼之后,室内的气氛依旧有些凝重。
张居正微微抬眼,目光扫过众人,心中暗自思忖着该如何打破这略显压抑的局面……
在听完朱翊钧讲述后,海瑞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陛下,阁老,如今蒙古之事,关乎我大明安危,臣以为当以大局为重,慎重决策。”
朱翊钧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地看向海瑞:“海卿所言极是,只是朕还是觉得,主动出击,方可保我大明边境长久安宁。如今我大明兵强马壮,若不借此机会震慑蒙古,日后恐生更多祸端……”
而海瑞听完皇帝陛下的话后,直接反驳道:“陛下愿为文帝,还是要当武帝……”
海瑞的反驳之语,可是一点面子都没有给朱翊钧留……而朱翊钧听完海瑞的话后,有了些许的沉默。
这是被怼了。
张居正坐在一旁,心中对头铁的海瑞,又多了几分敬佩,这是怼完爷爷,要教训孙子了。
在张居正的口中,武帝晚年有追思,就已经是很重的话了,可海瑞就直接表达了,你是想当汉武帝……
乾清宫内,除了成国公,英国公两人支持朱翊钧之外,方逢时,海瑞都觉得应该静待变化,不应该先下手为强……
朱翊钧很生气,倒不是生气海瑞反对,海瑞若是支持自己才怪了。
而是觉得方逢时这个兵部尚书,竟然也会觉得应该静待变化,先被动挨打一波,而后,有了大义,在进行后续的安排……
当然 ,虽然生气,可朱翊钧还是保持着理智,因为他明白,这个时候各有立场以及自己心中的担忧考量,所以他不迁怒于任何人。
不过,现在眼瞅着自己要成独断专行的君主了,他也有办法,将在京四品之上的官员全部找来,议论此事,先将这水给搅浑。
当诸多的臣子到了之后。乾清宫内气氛凝重。
朱翊钧端坐于主位,剑眉微蹙,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下方群臣。
秘奏的内容被公布……朱翊钧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后让诸臣来议。
“陛下,依臣之见,我朝当先发制人!”率先开口的是礼部尚书张四维,“如今蒙古蠢蠢欲动,若等其兵临城下,我朝必陷入被动。可在入秋之际,于边境烧荒,清边以绝蒙古骑兵之粮草,主动出击,方可保我大明边境安宁……”
张四维话音刚落,兵部尚书方逢时便微微皱眉,出列拱手,言辞恳切:“张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如今所得不过是一份情报,其真假尚未可知。俺答与我朝有封贡之约,若贸然出手,无疑是自毁和约,给人以口实,届时战火一开,生灵涂炭,得不偿失……臣还是觉得,应在辽东蓟门一线备重兵,痛击来犯之敌,到时,土默特部与察哈尔部的联盟,必定瓦解,西北也会无忧……”
“方大人,太过谨慎便是懦弱。”另一位官员高声反驳,“我大明兵强马壮,何惧蒙古?若不主动出击,反倒显得我朝畏惧他们,日后蒙古必定更加嚣张……”
“此言差矣!”方逢时并未动怒,只是耐心解释,“主动出击并非不可,但需时机成熟。如今我们应先积极备战,对九边进行严密巡查,加固城防,待掌握确切情报,再做定夺也不迟。贸然行动,只会让我朝陷入不义之地……”
“方大人,你这是畏敌如虎!”又有官员忍不住道,“若等到蒙古真的打过来,再备战就来不及了。”
一时间,官员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有人支持张四维的主动出击之策,认为先下手为强方能彰显大明威严,当然,这也是支持皇帝。
有人赞同方逢时的观点,觉得应先确保情报准确,再做打算……
而从官员们陆续到来之后,张居正,海瑞便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张居正明白,自己的态度只能当着皇帝陛下的面表达出来,不能出来带节奏。
而海瑞也清楚,自己说话难听,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还是要给陛下留点面子。
朱翊钧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早就有了决断……
他微微抬手,制止了众人的谈论,声音沉稳而有力:“朕意已决,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岂容外敌觊觎……方爱卿,备战之事不可松懈,朕不日便派出巡查御史巡查九边,加强防御,而边境扫边,清荒也要做……兵部需派遣援军,前往蓟门,辽东,宣府,大同,你先拟定一个章程,若是可行的话,不日便办……”
方逢时虽心有异议,但见皇帝已做出决定,也只能拱手领命:“臣遵旨。”
而看到这些,海瑞想要出列,还想再多说什么,却被一旁的张居正赶忙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