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对这吐蕃国书……不对,现在应该是苏毗国书,有什么看法,李林甫最大的看法就是荒谬。不是说这尺带珠丹平定内乱,吐蕃君臣齐心正是国力强盛之际吗,而且数月前还举重兵来犯,怎么突然就禅位了,还是禅位给了曾经的苏毗。
但是现在皇帝问起来,必须得给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李林甫的大脑飞速旋转着:“回陛下,因高原地广人稀,且到处都是山脉,信息传递特别困难。”
“朕是问你对此事的看法,你说这些做什么?”
“回陛下,臣是想说,目前还没有收到吐蕃探子回报的消息,因此不敢妄言。”
吐蕃因人文地理的原因,确实传递消息困难,而且高原人和中原人士还有很大差异,探子潜伏艰难,成功者十不存一,纵使侥幸成功也多沦为奴隶,行动都受到限制,打探消息都困难,更不要说传递信息了,所以大唐对吐蕃的信息收集多来自商人,你想商人给的信息能有多少可信度。李林甫为什么要提这个,自然是给皇帝打个预防针,接下来的话可都是凭空捏造……呃……根据有限信息分析的。
李隆基有些不悦:“朕如何不知前往吐蕃探查困难,我是问你的看法。”
李林甫不疾不徐,摆出一副明白的架势,继续说道:“臣以为这看似荒诞的国书,背后却必然有着符合常理的解释,而且所牵扯的事情绝对是非常重大的。”
李隆基点点头:“不错,你继续说下去。”
李林甫一看有门,便顺着往下编:“臣以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息息相关的,臣以为吐蕃易主肯定是谋划已久了。想那苏毗国曾经占了高原半壁江山,人口更是超过百万,只可惜国内动乱被吐蕃趁虚而入夺了国祚。
苏毗覆灭后,其遗民建立了东女国,成为吐蕃的藩属。但其复国之心不死,无奈吐蕃国力一直强盛,东女国只好蛰伏待机。”
李林甫越编越顺,感觉自己居然好像窥探到了真相一般,便停了下来缓一下,继续组织语言。
李隆基见停下来,便催促李林甫继续。
李林甫继续说道:“尺带珠丹在位期间吐蕃内乱不止,近几年才完全平定使其国力强盛达到顶峰,因此胆大妄为觊觎我大唐,竟然分南北两路出兵五十余万,却不曾想全部被击溃,尤其是鄯州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以至于吐蕃国内空虚,东女国则趁虚而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次夺回了国祚。”
李林甫可谓是分析的头头是道,李隆基听的入神,听到最后认同道:“不错,李卿所言与朕不谋而合,想必这也与真相相差不远。”
见得到皇帝认同,李林甫继续拓展思路道:“而且观其新王国书内容,是要与大唐修好,臣恭贺陛下,吐蕃至少二十年无力犯边。”
“不错,经过内外交战,吐蕃已是国力尽丧。只可惜高原贫瘠,既不适宜居住也不适宜种植农物,否则可趁此机会攻上逻些城。”
李林甫连忙马屁送上:“陛下圣明,要不吐蕃怎么老是想走下高原,来侵占中原大地,还是我大唐地大物博。”
李隆基话锋一转:“朕还有一个疑惑,这二次禅位是为何?这赵曳夫是东女国小王,朕倒是有些印象,这杨太真又是谁?”
这杨太真自然就是杨玉环,张小川怕杨玉环在吐蕃称王,消息传到大唐影响自己的计划,于是就通知她用这个历史上本该属于她的道号。甚至两封国书都是出自张小川手笔,反正越是荒诞不经的事,别人越是不会刨根问底,反而会自行脑补。事实也正是如此,李隆基和一众枢要大臣正在这么干。
李林甫在心里把这个杨太真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这到底是谁啊,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号,现在怎么办?算了,还是继续编吧。」
李林甫答道:“陛下你听我给你……给你分析。”李林甫暗叫好险,差点把真心话说出去了。
平复一下继续道:“这杨姓毕竟大姓,所以不足为奇,太真二字倒是有些像是道号,所以臣以为这杨太真应是一名修道之人。再结合二次禅位之事,就说得通了。想必东女国是受了杨太真的恩惠或是点拨产生了因果,所以才通过二次禅位给予杨太真一个虚位,依此来彰显对杨太真的尊崇之意。”
如果张小川在这一定会说:你他娘的还真是天才,居然被猜的八九不离十。
李隆基对分析结果也很是满意,点头道:“李卿说的有道理,今日之事就到这里,着中书省拟写国书回给苏毗女王赵曳夫,再送些礼品,恭贺其继位。”
李林甫连忙应诺。
……
刚回长安的张小川还在苦恼,算算时间苏毗的国书应该已经到长安了,不知道吐蕃亡国的事情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更不知道有心之人调查之下,必然会暴露苏毗复国之战出现了大量的枪支。
殊不知,他计划的国书出奇的有效,大唐君臣都把目光聚集在了一日两易主的奇葩上了,并且还自行脑补了一个合理解释。压根就没想着去查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张小川又担心大唐君臣盯上高原土地,要是因为易主攻过去怎么办,结果就是大唐君臣根本没看上那块破地。
在确认国书送达李隆基案头后,张小川就在等待惊涛骇浪,结果两天过去了,除了一封承认苏毗立国并道贺的国书,朝堂上没有任何动静。为了保险起见,张小川还是安排人在苏毗和大唐的边境拦截斥候,凡是有关吐蕃内战的信息全部拦截。
又过了几日,仍然没有任何动静,张小川便让人多留意一下此事,以后到底会咋样也管不了了,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要准备电路启用筹备,但在此之前张小川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