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山花浪漫时》,才了解到张老师为了让山里的女孩子有免费的高中可以上,耗费了多少心血,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也正是通过这部剧,看到一个伟大又可爱的张老师。
1997年,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华坪县的老百姓纷纷为她捐款,有人甚至捐出了仅剩的5块钱路费。
这份深情厚谊,犹如一颗种子,在张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她始终铭记在心。
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期间,张老师发现学校里的女生经常因各种原因辍学,要么回家干活,要么结婚生子。
她意识到,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尤其是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
“只有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升妇女素质入手。”
于是,张老师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
读书不要钱、食宿不要钱,只招女孩子。
然而,要建成一所免费的女高,谈何容易?
首先要有土地,要教育用地,需要城建、规划等部门参与,搭建学校,要找到靠谱的建材、设计、施工单位;
其次,要招聘老师,要招生,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学生的食宿补贴,学校的水电使用,消防安全问题。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要报批,审核,协调才行。
好不容易学校的事情弄好了,上面突然决定,不让张桂梅当校长,理由是:这属于破格提拔,不合流程。
没人组织的时候,让张老师来,事情筹划的差不多了,又不让张老师干了。
这堪比卸磨杀驴。
好在周局长和马县长,也是看出张老师的不易,又拉着大家开会,重新讨论这个事情。
学校有了,但是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
咋办?于是张老师又去昆明的人才市场招聘老师。
一下子就跟教育局长周善群要了12个编制。
但是新学校、地方偏、条件差,没有老师愿意来。
真的是一步一个坎,一步一个难。
然后张老师又跟周局长在待遇这一块,多争取了300块钱,还把周局长带去人才市场,当“吉祥物”招聘去了。
周局长还动用自己的人脉,找他老同学给开个方便之门,让张老师到他所在的云南大学去招聘。
别说,还真有用,一下子招来了女高的第一批教师。
老师有了,还得再去大生里招学生。
用张老师的话说,就是免费的学生比发钱的老师还难找。
也正是因为难,所以才更要坚定地走下去。
让大山的女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山里的女孩子们都在做米线忙着赚钱,甚至有家长觉得女娃娃要上什么学吗?不给上,要嫁人。
最后还是跟她们说,来这里上学有饭吃,有地方睡,不花钱还发生活费。
这些人才愿意来学堂打发时间。
就这样老师学生都有了,学校也顺利开学了。
结果,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女高创办不到一年,政府拨的两百万资金要用完了。
没办法,张老师又要想办法化缘了。
在参加党代会的飞机上,张老师认识了云南鲜花饼大王,在飞机上就跟对方讲她的这个女高,然后让对方赞助一些。
虽然当时对方没有赞助,但是在看到张老师的梦想登报纸后。
立马安排助理捐赠5万。
但最后只捐了3万。
所以后面,张老师再去的时候,给他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道「感谢他捐赠的10万」。张老师真的很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听到他晚上要跟一帮企业家吃饭,也跟着一起过去了。
其中有一个企业家刻意刁难张老师,给张老师倒了一大杯白酒,让她一口气干掉。
结果第二天再去找他的时候,他就不承认这个事情了。
为了筹钱支撑学校的运转,张老师真的不容易。
最后还是马县长觉得张老师这样化,得化到猴年马月才能化到够女高花销的钱呢。
于是就想尽办法打听云南省委副书记刘青永的行程安排。
联系上秘书,得知刘副书记最近在各地视察,但也不清楚具体行程,要见面呢,还得打报告。
好在,当时刘副书记参观的那个工程头是蔡桂枝的老爸。
他跟刘副书记说了女高现在的苦难,这才让马县长、周局长跟刘副书记见上一面,去女高实地参观了一番。
如果不是蔡爸爸的直言,可能事情不会办的这么顺利。
最后还是刘副书记拍板说,860万。
这一决定犹如一场及时雨,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张桂梅老师喜极而泣,老师们也备受激励,有了这笔资金,学校可以改善教学设施,招聘更多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张老师在创办女高的道路上,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为山里的女孩子点亮了希望之灯。
而这一路上,有很多人都在默默支持和帮助张老师。
那个卖豆花的默默地在碗底给张老师压了30块钱。
每一个为女高付出的人都在张老师的小本本上有登记。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不容易,所以才更凸显出张老师的伟大之处。
北京时间10月8日13点,2024年阿斯塔纳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赛进行1\/4决赛的争夺,中国男团对阵伊朗男团。首盘王楚钦战至决胜局,2-3不敌14岁的法拉吉。第二盘,林诗栋也战至决胜局,3-2击败名将阿拉米扬。第三盘,梁靖崑3-0速胜塔赫尔。第四盘,王楚钦再次出战,他找回手感,3-1击败阿拉米扬。中国男队最终以3-1逆转伊朗,将在后天的半决赛对阵日本与韩国之间的胜者。
比赛采用五盘三胜制,每盘五局三胜制。第一盘由王楚钦对阵14岁伊朗选手本雅明-法拉吉。第一局,王楚钦开局在适应场地和比赛用球,一开始有几次正手失误丢分陷入3-6落后,随后王楚钦找到一些手感,通过线路调动得分,但法拉吉搏得比较凶,还有几次运气球得分,王楚钦未能追平,8-11先丢一局。
第二局,王楚钦打得较为克制,控制质量减少失误,在相持中逐渐找到手感,11-3轻松扳回一局。第三局,王楚钦在发接发阶段发力,减少与对手的纠缠,法拉吉在局末展现了较强的抵抗能力,追分至9-10后王楚钦叫了暂停。暂停回来后,王楚钦11-9拿下,反超大比分。
第四局,王楚钦打得十分流畅,4-1领先将对手逼入暂停。之后法拉吉顽强追分至8-8平,并以13-11扳回一局。决胜局,王楚钦正手失误较多,开局处于落后,局中段凭借相持中的优势追分至9-9平,不过法拉吉连得两分,11-9拿下决胜局,从而以3-2战胜王楚钦,伊朗队大比分1-0领先。
第二盘由林诗栋对阵诺沙德-阿拉米扬。第一局,林诗栋手感也有些慢热,一度落后,在局末段9-9追平比分,双方各救一个局点后,林诗栋13-11获胜。第二局,阿拉米扬开局冲击力十足,5-3领先,林诗栋凭借发球落点变化扳平,但随后正手进攻衔接不佳,阿拉米扬9-6再次拉开比分,林诗栋追至8-9后,阿拉米扬叫了暂停。之后林诗栋挽救两个局点,但还是不太适应对手发球,阿拉米扬13-11扳回一局。
第三局,林诗栋主动上手取得领先,但在接发球时有些犹豫给了对手机会反超比分。局末段双方互相挽救多个局点,缠斗至16-16,林诗栋18-16拿下,大比分2-1领先。第四局,林诗栋发力有些拘束,开局0-4落后,之后林诗栋一直未能追上比分,阿拉米扬11-5速胜,再次将大比分扳平。决胜局,林诗栋开局4-0,被对手连追三分后叫了暂停。之后林诗栋占据主动,11-6拿下决胜局,从而以3-2击败阿拉米扬,中国队大比分1-1扳平。
第三盘由梁靖崑对阵默罕默德-穆萨维-塔赫尔。第一局,梁靖崑展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11-5先下一局。第二局,梁靖崑依然注意力集中,细节到位,反手位相持占优,11-9再下一局。第三局,梁靖崑对球的特性把握十分稳健,越打越顺,11-1速胜第三局,从而以3-0战胜塔赫尔。中国队大比分2-1反超。
第四盘王楚钦再度出战,对阵阿拉米扬。第一局,王楚钦求胜欲望增强,整体状态较第一盘有明显改善,主动积极上手取得领先,11-9先胜一局。第二局,王楚钦在发球环节也展现出优势,正手手感也逐渐火热,11-7拿下第二局。第三局,没有退路的阿拉米扬开始搏杀,取得6-2领先,并以11-4扳回一局。第四局,阿拉米扬限制王楚钦的上手进攻,王楚钦6-8落后进入暂停,9-9追平后,王楚钦在第四个赛点把握住机会,14-12获胜,大比分3-1击败阿拉米扬。中国队最终以3-1逆转伊朗,晋级男团四强。
来看看“死线斗士”和“哈佛赌王”的精彩人生吧。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个与四次诺奖有关的小虫子。
安布罗斯:
死线是第一生产力,60小时出奇迹
2000年的一天,安布罗斯看到了鲁夫昆的一篇论文摘要。论文展示了let-7在不同动物物种中的高度保守性,跨越了从海胆到人类的广泛物种。老安花了10分钟时间望向窗外,一番深思:如果let-7具有如此广泛的保守性,那么其他类似的微小RNA也很可能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仰望完星空后,安布罗斯和实验伙伴罗莎琳德·李(Rosalind Lee,也是他的妻子)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测序和搜索工作,成果也不错:他们鉴定了大约十几个线虫的微小RNA,其中一些(如mir-1)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中。但他们鸵鸟地认为,自己是唯一有动机进行这种搜索的人(同行:当我傻吗?我们也看了鲁夫昆的论文的。)
在2001年7月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安布罗斯还听说了大卫·巴特尔(david bartel)在试图从线虫中克隆微小RNA,但认为后者“不是个线虫人”,然后就把这事儿抛诸脑后。
时间很快来到一个月后。8月6日,星期一下午,安布罗斯收到了Sicence编辑发来的审稿邮件,邮件中是图斯尔(tom tuschl)的新论文摘要——在果蝇和人类中发现新的微小RNA!他不得不告诉编辑,正在准备发表一篇相似发现的论文,存在利益冲突,无法审稿。
虽然这篇“论文”尚未成形。
安布罗斯急了。周二上午他试图通过快速通道向cell提交论文预审,提及了他们鉴定的新的、系统进化保守的微小RNA;但编辑当天下午拒绝了。安布罗斯不得不重新转回Science,而后者竟慷慨地同意将其与图斯尔的论文一起送审——只要能在周五之前提交论文。“顺便说一句”,编辑补充道,“还有第三篇稿件,作者大卫·巴特尔”。
更大的问题在于:周五交初稿,现在是周二晚上,论文字数0。
在接下来的60多个小时里,安布罗斯和罗莎琳德一边进行最后的实验,一边画图,一边站在实验台旁疯狂码字以避免睡着。死线就是生产力,他们竟然真的在周五下午把论文初稿发出去了。论文被接受,和另外两篇一起发布了,尽管所有三位审稿人都指出这篇初稿写得极其糟糕。
两天半里累得迷迷瞪瞪的两口子表示:还要啥自行车啊。
鲁夫昆:
流浪到科学界的嬉皮士
鲁夫昆是1952年出生的。在嬉皮士风潮最盛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鲁夫昆正是意气风发的男大,顺理成章地沾上了一点嬉皮士的风气。
1973年,留着长发的鲁夫昆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他爸也读的这个学校,他自己也出生在伯克利,老土着了),拿了个生物物理学的学位,但也不急着找工作,而是买了一辆蓝白相间的面包车,沿着美国西海岸漫无目的地兜风。
据鲁夫昆后来在访谈中回忆,他当时去面试了一家核电站、试着去当电台dJ(可能都没面试上),最终在酒吧喝酒时,得到了一份种树的工作,而且种树工几乎都是满怀理想的年轻嬉皮士。
种树的回忆,后来被鲁夫昆反复提及,也成为鲁夫昆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睡前故事,“种树合作社是工人所有,讲环保、讲性别平权,白天在陡峭的山坡上淋雨挨冻种树,晚上在帐篷里喝酒”。
在用1年时间种了大概5万棵树后,种树小能手一路向南流浪到玻利维亚,偶然看到了《科学美国人》这本杂志。在看了一天一夜之后,他意识到“是时候回去了”。于是,这个世界少了一位植树达人,多了一名科学家。
关于当流浪嬉皮士的经历,鲁夫昆还是蛮感慨的:“当流浪者和当科学家没啥不同,都是跳上一辆公共汽车,不知道这辆车或这个实验会把我带到哪里去。”
今天的鲁夫昆还有一些嬉皮遗风。根据实验室成员泄露的情报来看,鲁夫昆可能是“哈佛赌王”——每当学生、博士后提出什么想法,鲁夫昆都会说,“行,我赌3美元”。
线虫和星空,我都研究
这名分子生物学家并不满足于在地球上研究微生物。
自2000年以来,鲁夫昆跟地球物理学家玛利亚·祖贝尔(maria Zuber)以及NASA搞了20多年的联谊,开发了一种dNA测序仪,计划将仪器送到其他行星上去,通过测试外星的土壤标本,来看看那个星球有没有和地球类似的生命痕迹。
鲁夫昆的疯狂假设,是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别的星球。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太阳系刚刚形成,最原始的生命在不同行星间跳来跳去,落在地球上的种子变成了花鸟虫鱼和我们。
从研究小小线虫,到试图寻找“同根同源的外星生命”,鲁夫昆并非是一时兴起。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的手开始伸向地球之外,对外太空的好奇从那时起就深深种进了5岁鲁夫昆的脑海里。
如今,当鲁夫昆不是鲁夫昆教授,而是鲁夫昆先生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事情就3样:和妻子待在一起;和女儿待在一起;看关于天文学和行星科学的书。
官方指定的疯狂科学家
互联网上的鲁夫昆话并不多,毕竟70多岁了。他在x上的最新动态是2022年发的(今晚会不会发点获奖感言就不知道了),再上一条就是2021年的了,而且内容也大都跟科研相关,在一般人看来很是无聊。
但鲁夫昆的妻子是爱说他的。
鲁夫昆夫人接受采访时候提到丈夫,说他是“哈佛大学的疯狂科学家”“全球旅行的狂热分子”,而他们的女儿(有14个含义不同的名字,但主要还是叫“维多利亚”,现在在着名医院当医生)也是“热情洋溢的探险家”。
感觉两口子感情真的很好丨参考资料[3]
鲁夫昆夫人能和两个“狂热分子”成为亲密家人,也是有些能耐在身上的。她叫娜塔莎·斯特勒(Natasha Staller),是一名非常硬核的艺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西班牙艺术史、60年代艺术,以及女巫、吸血鬼、各种怪物的传说。
小线虫立大功
虽然两位研究者今年都是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们的研究对象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却已经是诺奖常客了。到目前为止,共有四届诺奖都与这种不起眼的小虫子有关。
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非寄生线虫,它们有生命力强、容易饲养的优势,而且通体透明很方便观察,因此一直都是备受生物学家青睐的模式生物。
秀丽隐杆线虫有着优雅的正弦波走路方式,这是它名字里“秀丽”的由来 | bob Goldstein \/ wikimedia
线虫第一次登上诺奖舞台是在2002年。布伦纳(Sydney brenner)、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和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三位研究者通过这种小虫子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的基因调控规律。
在此之后的2006年,线虫研究再次让安德鲁·法厄(Andrew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这一次,他们的发现是RNA干扰机制。
而更厉害的是,线虫研究甚至还得过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次的研究主题是绿色荧光蛋白,三位获奖者当中的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正是把这种蛋白质用在了线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