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一瞪眼,四驴子心中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忿,也统统得压下去,服从林瑞的安排。
不过那张脸,是真如老驴脸一样,拉的老长。
四驴子今日是人如其名。
谢洪波难道感受不到这位林四勇的情绪吗?他只是淡淡的站在一旁,并没有插话,也没有任何情绪。既然林瑞这位技术员下命令了,林四勇必须得听,不然,林瑞不会有偌大的名声。
调查人家的工厂,必须有单位人员陪同,这是规矩。
在这之后,谢洪波开始了车间的实际调查。
对谢洪波来说,这个不大的车间,是一个让他震撼之地,各种机械都在搭建之中,他一个都不认识,但是看起来又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所有的工人都在热火朝天的干着,最前面,从造模铸造车间拉过来一个个毛坯零件,然后一位位初级技术工开始进行第一次处理,处理好之后,被送到几位技术精湛的大师傅手里,或用手工,或借助已经搭建好的机械进行最后的精修,之后有专门的质检员进行质检。
不合格的地方会进行修改,而无法修改的,打入报废行列,保证任何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都不会组装上去。
而后,几位技术精湛的师傅,开始按照顺序在一个流动台上开始组装一台发动机,每一个工位就有一位大师傅,在大师傅的旁边还跟着几位打下手的学徒,那位技术精湛的老师傅,每装一步,都会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
而在旁边,那些学徒身边也放着一些零件,师傅装配哪一步,他们便跟着装配哪一步。每一个学徒都小心翼翼,仔细认真,心无旁骛的进行组装,而大师傅会在旁边进行指导。
学徒用的这些零件是检验不合格的,但是勉强还能用的零件,这是工厂批准的,拿来让这些学徒工进行练手的。
就是这样,这些年轻的学徒工开始一步一步跟在老师傅身边打下手,学习,练习装配技巧,想要达到工厂用工要求,必须多练,唯手熟尔。
如今那些带徒弟的大师傅组装每一个零件,几乎是闭着眼睛,只要一摸,就知道这件零件如何装配,合格不合格。
只有练习到这种程度,才算学成出师,可以单独负责装配整台发动机。
如今,林瑞设计的生产线,只有部分可以投入使用,方忠华这位技术高超的钳工,以及另一位蹚车工,都在一边制造零件,一边带领一些学徒在学习,熟悉各种机械操作,甚至用一些废弃的零件练手。
现阶段,全国各大工厂的人才几乎不流通,想要熟悉的技术工,留下人才,必须自己培养。
谢洪波就这样,从前面开始往后看,看着每一个零件的加工情况,不懂的就问旁边的林四勇,一点也没有不懂装懂的意思。
林四勇虽然心中不忿他调查员的身份,但是,林瑞的命令他也不能违背,只能板着脸,一点一点的给他介绍着一道道工序。
林四勇整天跟在林瑞的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实操能力不行,那眼光炼的贼溜,嘴皮子自然说出来是一套一套的,各种工序以及要求信口说出,都不带停顿的。
这就是林瑞看中四驴子的地方,倔强,只要不懂的,林瑞安排的,他就会死磕,直到搞懂为止。
所以,论起整个车间里谁的理论技术最强,那除了林瑞,在这条生产线上,就他林四勇最强了。这是林四勇日夜勤苦学习得来的成果。
谢洪波游走在发动机装配车间,眼看着那一个个零件,被小心翼翼的运输到装配运输台上,一个个技术师傅,熟练的装配着各个零件,并且嘴里还不停的教导着那些学徒。
这一批大师傅,就是第一批跟着方忠华学习装配的学徒,经过日夜的练习,如今就成了这条手工装配生产线的主力高级技工。
每一个技术师傅负责一道以及几个零件的装配,而不是跟其他大厂那样,一个装配师傅,负责装配一整台,现在一个师傅只需要负责好自己装配的几道工序就好。
这样,加快了装配师傅的学习速度,也提升了效率,这才是让这条生产线的产量每天都在提升的原因,虽然是手搓发动机,但是发动机质量出奇的好,到现在无一台发动机需要大修的。
谢洪波震惊的看着这一切,他来调查的时候,可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这一个小小的炼钢厂,居然生产发动机,而且经过问询得知,跑在炼钢厂的那种怪异的两轮拖拉机,居然是他们自己造的,命名为大力王手扶拖拉机,已经生产出了几十台了。
并且已经衍生出了几个版本。
只是现在的运输车辆已经完全停止制造,全力以赴,都在打造手扶收割机,以及铡草脱粒机。
这个才是让谢洪波真正感觉到震撼的地方。
他原本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炼钢厂,属于大炼钢的产物,运气好,搞到了新炼钢炉,现在产能尚可,得到了工业部部级大领导孙承启的照顾,有原因钢铁厂援建的一条钢筋生产线,才得以发展,搞出了压井这个东西,趁着这个东风,扩产能,调高级别。
如今看来,远远不至于此,先不说这台发动机的大小,一个公社的炼钢厂,居然能造出来发动机,这已经是骇人听闻了。这可不是比葫芦画瓢手搓的一台样品。
而是真切的造了很多辆了,这是量产了啊。
为何他们工业处没有得到消息呢?
他在林四勇的带领下,走访了发动机生产线,手扶拖拉机的组装,那边收割机的生产,以及铡草脱粒机的生产,最让他震撼。
那外层的薄铁皮,居然是通过连续轧钢之后,硬生生的轧出来的。
里面的各种零部件,铸造,特殊淬火,谢海波走访各个车间,各个工序,真的震撼到了。
而后,他来到了最后面的试车场。
整个试车场至少有三千平左右,在停车场上,三辆手扶拖拉机,上面挂着收割机,先是炼钢厂的试车员把各项性能测试一遍,确认机器没有问题之后,在开始由下面大队的收割机手接手。
这些收割机手可是提前学习好的,上手就能开起来,在试车场跑几圈之后,开熟练了,加满油,这三辆手扶拖拉机,其中一辆挂上一个车斗,里面装了两台柴油发动机,两台配套的铡草脱粒机,在余下的社员们羡慕的眼神中,离开了炼钢厂。
这些人都是各个生产大队交完钱,等着提走手扶收割机的社员,他们纵然千般眼热,万般眼红,也只能一点一点的排队,一个大队,一个大队的轮换,每天的产量供应一个大队。
随着工人熟练度的提升,现在发动机一天一夜已经可以生产五台,配套三辆收割机,两台铡草脱粒机。
而谢洪波看到这一幕,听到林四勇介绍着收割机以及脱粒机的效率,那心中的震撼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