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是三省的办公地,理论上来说,方选这个尚书令应该在这里坐班。
但是每次一退朝,方选就溜出宫。一方面是宫外比较自由,不像宫内那么多规矩,各种行礼唱赞,搞得他头都疼。另一方面,是他故意韬光养晦。
现在国君对他好,一方面是他才帮忙除掉了黄信,另一方面是他确实有用。
但国君是会长大的,人心也是会变的,等到将来用不上他时,态度可就不好说了。
倒不如现在就做出表率,让国君觉得他并不贪恋权力,更不会威胁王权,如此一来,君臣之间反倒能相处得长久。黄信就是个反面典型,自以为权势滔天,对王权步步相逼,结果最后把自己全家逼死了。
类似的历史教训,方选见的多了,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但是没奈何,他不想在宫里待着,国君却非要留他。先将他召到偏殿,又赐他落座,之后命人呈上茶水点心,一副要长时间商谈的架势。
见此情形,方选决定先发制人,起身拜倒说道:“启禀君上,微臣有一事相求。”
“爱卿快快请起。”国君忙道,“莫说一件,便是千件、万件,寡人也依你。”
方选站起来,一脸苦大仇深地表示,要辞去尚书令和谏议大夫的职位。理由很充分,一是他精力有限,光吏部的事情就够忙的了,尚书和谏议的工作压根腾不出手去做。二是为臣不应贪恋官职,像黄信那种一人位居九卿之三,属于奸臣所为,不应该鼓励。
不但如此,方选还建议,应该定下制度,将来大西国朝堂之上,一个臣子只能担任一个宰职,以避免再出现权臣。
一番话下来,说得有理有据。
国君思索片刻,表示方选以后只管吏部的工作,尚书和谏议的事情就不用管了,但是职位不撤,俸禄照领,也算是国君的恩宠。
随后又召来中书省的官员,立即拟定旨意,公布臣子不能担任一个以上宰职的法令。
作为国君,最担心的就是臣下威胁王权。对于削弱相权的建议,他自然乐得接受,于是立即开始走流程。
忙完这些,方选正要告退,却被国君拉住。
“爱卿曾言,乃是天外而来。”国君笑道,“想在天外,治理国家定有过人之处,不知爱卿可否讲与寡人听听?”
“哎呀,这不是经典的君臣论道环节嘛。”方选心道。
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类似的场景,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赵匡胤与赵普等等。
君臣之间的一次对话,决定将来的治国方略。
所以方选必须谨慎回答,免得不小心把这个国家的发展带歪了。
于是低头沉思,国君却等得不耐烦了,再次出言:“我欲富国强兵,不知爱卿有何良策?”
“君上莫急,听我细细道来。”方选拱拱手,开始长篇大论。
对于如何使国家强大,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解法。
就说隔壁的夏国,国土只有越国一半,人口也只有一半多,却将越国按在地上狠狠摩擦。原因无他,只不过是采用了法家思想,极其注重功利。
在夏军中,将领打仗赢了就赏赐,打输了就贬职,士兵砍一颗敌军脑袋就升一级,敢临阵退缩的连坐全家。
严苛的法度之下,整个国家如同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短时间内就能动员全国的一切力量。
反观越国,还处在分封制的阶段,面对外敌,很难团结一心,更无法调集全国的力量相抗衡。
但法家虽有优点,缺点却也不少。纯粹的法家治国,会极度迷信法律的作用,忽视道德建设,极端的专制导致民生疲惫,百姓苦不堪言,加上高度军国主义,会不断寻求向外扩张,永远有打不完的仗,能赢最好,各方都有好处可以分,一旦碰上强敌,那就只有灭亡一途。
在目前的时代,法家思想还是挺好用的,至少让夏国强大了一段时间。但对于方选来说,这都是封建糟粕,要论思想,自己随便拿点高中政治课的内容都能领先全世界。
于是开口说道,国家要想强大,前提是提高生产力,其次是梳理生产关系。
“何为生产力?”国君疑惑,“何为生产关系?”
方选先解释了两个名词的含义,见对方依旧不求甚解,之后用浅显的语言打比方。
生产力就是劳动力生产的能力,一个农民赶一头牛,假设用直辕犁一天耕地十亩,但换上曲辕犁后,一天可以耕地十二亩,那就说明耕地的生产力提高了两成。
如果所有农民的生产力都能提高两成,那么产粮的总量也就相应提高两成。也就能多养活两成的人口,或者将这两成粮食储存起来,应对饥荒和战争。
而生产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如果全国的农田都被豪绅权臣霸占,那么即便粮食提高了产量,也到不了国库,遇到灾荒和战争需要粮时,国家依旧拿不出粮食来赈灾。
但反之,如果全国的土地都在国家手里,那么朝廷就对多产出的粮食就有分配权。
所以国家要想强大,一是提高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更多粮食,才能养活更多脱产者,这些人可以脱离农业,从事手工业,更多人从事工业,才能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进而反哺农业。
同时还得清查全国的田地、户口、矿产,消除各地豪绅的瞒报,确保国家税收稳定,避免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落入少数权贵之手。
只要做到这两点,不愁国家不强大。
“爱卿言之有理。”国君听完他一番通俗的解释,连连点头,“不知这生产力该当如何提高?”
“方法倒也简单。”方选简单解释一番。
首先就是普及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比如奋威郡的曲辕犁,并推广使用铁质农具。设置专门负责农事的官员,到基层了解民情,总结农业上的各种先进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其次是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提高良田面积。
还有就是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制定政策鼓励垦荒的政策,降低税赋比例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受教,受教!”国君闻言忙道,“只是这降低了税赋,朝廷收入岂非也降了,若到急用粮食时,又该如何处置?”
方选急忙解释,降低税赋并非直接少收,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
粮食产量通常是不稳定的,同一片土地,每年的亩产都不一样收税的时候会有个最低标准,歉收时按照最低标准收,丰收时则按照实际收获纳税,这就导致越增产,交的税就越多,所以农民一般会让产量维持在略高于最低标准的水平。
如果换一种税收制度,国家只收取每亩固定的额度,剩下的全归农民所有,那么耕种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增加的产量虽然没有进入国库,却能够藏富于民,民间粮食储备增加,就能降低朝廷府库的压力,碰到灾荒或者战争,也能征调到更多粮食。
上面所说的一切,方选已经在奋威郡进行了普及,目前还在推广阶段,等到明年收麦的季节,就能看出效果。
“君上若不弃,可派朝中能臣前往奋威郡实地考察。”方选说道,“制度优劣,一观便知。”
国君闻言大喜,忙表示要尽快选派官员,到奋威郡考察学习。
君臣二人又详谈了许久,都是关于富国强兵之策。
对于这种话题,方选的知识储备可谓丰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在脑子里,拿点历史经验出来应付面前这个十多岁的毛头小子自然是绰绰有余。
一直谈到午间,国君却没有放人的意思,而是命人送来御膳,二人席间继续。
一直谈到下午,国君才起身,伸个懒腰道:“今日乃是爱卿乔迁之喜,寡人就不耽误吉时了。”
说着就喊来黄门郎,命其准备车辇,送方选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