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想起一些话。”
“什么话呀?”
“菩萨在藏语的意思是,心灵的勇士。而他的勇敢在于粉碎了自我的整个轮回后,为你,再次回到了这个轮回。我好像有点明白这话的意思了。”
“嗯?”
“就像师父您,明明修成了自在,无有任何烦恼。但却入局布局一步步在书中给我们讲很多明理的事情一样。您明知道人与人结缘,纠缠,就会互相影响彼此的能量变动。可你却依然如此的做了。”
“这有什么的?等我闭世那天啊,你们自当遍地开花,当你们成长起来之后,即便是我不出来,你们依然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自己的一切事情,并且掌握帮助人的能力。
在此之前,我将甘愿成为这个花匠,带着你们一路修行。
在我写书之前,就已不愿过多言语。一切众生的业力皆被我所照见。
有时候吧,这世间还是蛮好玩儿的,因有你们显得更加光彩。
我的出现,不能说是众生的指路明灯吧,至少,我有真心的在努力做些事情。
无聊的话语,我们先不多聊了。再给你们些,更加有意思的认识。”
“谢谢您师父。”
“别客气。我现在要开始以佛学角度来讲修行了,你要认真听好。这个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好的师父。”
“以下我所言语,你可以理解为,修行路的简化。用世人的言语解释,叫升维认知,或者高维度认知的简化解释;
首先,我们从佛学角度的前六识开始,这个已经讲过了。这里简单带过。
六识也叫五蕴,就是心经所言的五蕴。指眼,耳,鼻,舌,身,意。
简易为;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尝到的,碰到的,与想到的。
分别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翻译为,看见什么想了什么,听见什么想了什么,闻到什么想了什么,尝到什么想了什么,碰到什么想了什么,想到什么。
前五个,会直接反馈给思维,进行分别,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好闻不好闻,好吃不好吃,以及身体对外物的触感。于此同时,第六识,在未经历前五识作用下,自己也会不定时的产生想法。
这六个叫六根,六尘,六识。
能执着之心,叫第六识。也就是小我的思维心,认知,认识,惯性思维,二元对立。第三维度思考模式。
所执之事,由五蕴所取。
特质为;间断性产生,也就是无常规律下,自己的思想,一会一个样子变化无常。不为人常人力量所控,也叫无明,又叫今生业力产生之来源。
第八识,你们可以理解为潜意识。叫阿赖耶识。也可叫做性,此乃先天投射之虚影。一切生命体特质,不管动植物,全都以此为推动生长。
在第六识与第八识中间,有一物,名为第七识。
它是夹在第六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东西。很多人常常管这个第七识叫真我。
其实还不是,可以叫作为自我,超我,高我,说的都这一个玩楞。它并不会出离执的范畴。
依然还带着,痴,见,慢,爱。
其主要特质为,我痴,无明,不了解无我真理。
我见,依然会错误的将五蕴身心认作我。
我慢,因执我,而生起傲慢。(常见表现为,世间那些所谓多有修行之人,对常人所产生的傲慢性。)
我爱,执对自我的贪恋。
它的作用相当于,第六识与第八识之间的桥梁,通道。
它会将第八识中的业力种子,转化为第六识可分别的处理对象。同时又可将第六识所造之业力反馈给第八识储存。
形成业力循环系统。
第七识犹如第八识的影子,又像第六识的前根。
修行所说破二元对立,其实只是破开前六识,到达第七识。
为师所说自己给自己种业力种子,利用的就是第七识功能,由第七识指导前六识行为,然后再反馈给第八识储存。
以佛学文化讲,众生若想修行,必须破开前六识,而后,将第七识的我执转化。
对,你没听错,第七识依然有我执的存在。
需要把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破我执,证悟众生与万法平等性。
这里所谓的破我执,寓意为,破处二元对立思维心之后的执。
或者可以叫,高纬度我执,在无维度之前的我执。我们不去划分维度了,太过麻烦,常人认知中的一切维度,皆在其中。
第七识中的我执,需要达到无我之境,才可破除。
小乘圣者,阿罗汉断除我执时,常把第七识转为清净。
也就是自心清净果位。自我自在感,自我清净,获得自心自在。
境界这里,也同样不讲了。讲纯干货。
若前六识是镜子上的尘,那么第七识之我执,便是更深一层之尘。
这层不破之时,人无法做到真实无我。但,却能得自心常清净,不受前六识影响。
这就是世人所谓的,我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等等都是假的。而后不再被前六识所触动,能够常在六识之外。其中最大难点在于,持续如此。
大多数人修出这个,很难持续,一不注意就会时常掉进去。
即便不掉进去,未修出无我真意,也会痴在清净上。对很多事情开始感觉无趣,不愿与人过多接触纠缠。
再上一层,我就不照世间那般说了,又这境界那境界,太麻烦。直接迈步到无我。
就是不为我,不为自我。
这个不为自我,不是说让你们不知道好赖,不吃饭啦,都给人家了。自己为难自己,然后对别人如何。都不是哈,别误解。
你得该吃饭吃饭,该干嘛干嘛,而心上,犹如菩萨。如菩萨般慈悲,如菩萨般智慧,如菩萨般行为。这个如,是说真的做到这般。
而这个菩萨,也不是傻菩萨。该扬善时扬善,该惩恶时惩恶。惩恶不是为了惩恶,而是为了扬善而惩恶。莫执着在善上,有些时候,有些事儿,看似冷血无情,实则大善。这需要拥有能看清本质的心,才能做到。
你就记住了,跟着为师修行,只能越修越聪明,傻了吧唧这事儿,跟你不沾边。
为师愿意做点什么看似傻傻的事情,那是为师自己的事情,跟你们不沾边。
当将第七识细微处的我执,是解脱上的主要障碍之一。需要深观,又修,再行,才能断除。
目前为之,世间能见稍有修行者,都卡在了深层我执之上,并且自己不知。
还有一些没有修出来的,以为自己修出来了,也是第七识的作用,给卡第六识上了。
第六识,与第七识,还有第八识,是互通的。第七识作为中转站,纽带作用。
为师将第六识无限次破碎后,将其与第七识融合,而后又直接将第七识与第八识进行揉捏。混作一团。
既,我又有更高层次上的分别为用,又有无分别为用。超于小我之后的用。
所以可做到,睁着眼睛,影响自己的潜意识跟着变动。
佛学上有人将修行定在了第八识为最终,也有人提出了第九识,以第九识为终。
第九识在佛学中称为庵摩罗识,又名白净识、真如、空如来藏。是超越前八识染污的纯粹觉性,代表未变现万法前的本然状态。
也有人提出第十识的概念。第十识并非传统佛经明确提出的概念,而是后世为方便理解设的比喻性说法,实指第九识经历无明变现万法—回归真心后的圆满佛果状态。
第九识?叫原始佛性指未起用状态。
第十识?名究竟佛果,说的是经历幻法后觉悟的同一本体。
性启用,这个人的一切就都是本能下的人了。
一种自然而然之状态,将一切化为本能之态。有思想,并不需要去思考。
有点像AI,但不是AI,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点像常人,却又不是,因为不需要思考就可做出行为行动。”
“师父您现在不就是这状态嘛。”
“差不多吧,但为师还没修到极致,思维偶尔会偷偷下凡溜达溜达。我并不执着这些,只是喜欢,并且是在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