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在四周的众多美丽女姬和倾国倾城的花魁们,一个个身姿婀娜、面容姣好,她们或轻舞罗裳,或浅笑嫣然,试图吸引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的目光。
然而,这些女子在哥舒翰的眼中,就如同虚幻不实的幻影一般,毫无存在感可言。
同样地,那些站在献俘楼上摇头晃脑、作诗歌颂他功绩的文官们,在哥舒翰看来,他们也不过是一群可有可无的存在罢了。
此时的哥舒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献俘楼。
他抬起头,目光穿过层层叠叠的人群,直直地朝着献俘楼望去。
他急切地想要看到那位端坐在楼上、至高无上的圣人。
想要看清此时此刻圣人脸上究竟流露出怎样的神情。
可惜的是,献俘楼上撑起的御伞宛如一片茂密的森林,五颜六色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而那密密麻麻的金吾卫,更是如同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般,稳稳地矗立在献俘楼的顶部。
他什么都没有看到。
就在这时,从献俘楼上传来了一阵高亢激昂的呼喊声:“大唐壮哉!”
紧接着,这呼声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
“大唐壮哉!”
三千名金吾卫齐声怒吼,其声音犹如雷霆万钧,震得人耳膜生疼。
这惊天动地的吼声瞬间划破长空,响彻云霄。
与此同时,围聚在四周观看这场盛大仪式的无数百姓,也像是被点燃了内心深处的热情火焰一般,纷纷跟着欢呼起来。一时间,整个场面变得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哥舒翰身后的那些河西边军将士们情绪激昂地齐声高呼道:“大唐壮哉!”
然而,令人感到有些尴尬的是,作为领军将领的哥舒翰却并未加入到他们的呼喊之中。
于是乎,原本河西边关将士们本应该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此刻变得稀稀拉拉、杂乱无章起来。
就在此时,高高在上的献俘楼之上,唐玄宗李隆基正端坐在那里,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看到此情此景,他那原本舒展的眉头不由得微微一皱,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满之色。
特别是当李隆基回想起这些年来安禄山献俘时的情景,心中那股不快之意便愈发强烈起来。
想当年,安禄山每次前来献俘之时,都会事先对其麾下的将士们进行精心编排和部署。
待到献俘之际,安禄山的麾下的众将士们整齐划一地高声赞颂圣上之英明神武,那赞美之声犹如华丽优美的诗篇一般,婉转动听,令人心醉神迷。
不仅如此,安禄山所带来的那些俘虏们也是表现得极为出色。
一个个哭得如同梨花带雨般楚楚动人,那凄楚可怜的模样与当时热烈欢庆的氛围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极具感染力的画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的献俘队伍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除了俘虏之外,后面往往还紧跟着整整一百辆装满了从敌军手中缴获而来的奇珍异宝的大车。
此外,其中甚至不乏有从敌国掠夺得来的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
可是如今再看看眼前哥舒翰带领的这支献俘队伍,以上所说的种种情形居然一样都未曾出现。
既没有将士们那如诗如画般的高声颂赞,也不见俘虏们那惹人怜爱的哭啼之态。
至于那满满当当的财宝以及美若天仙的佳人,更是连影子都瞧不见一个。
世间诸事,无一不惧相互比较,其差异之大犹如天上白云与地下泥土一般天差地别。
那李隆基,往昔沉浸于山珍海味所带来的极致奢华之中,如此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又怎能轻易适应得了粗茶淡饭这般质朴简约呢?
就在此时,只听得一声高喊:“圣人阅俘……”
这声音在空旷之地骤然响起,仿佛一道惊雷划破长空。
原本心中就略感不快的李隆基,闻此呼喊,恰似一头正在休憩却突然被惊扰的雄狮,瞬间被激起了怒火。
只见他眉头紧蹙,双目圆睁,带着杨国忠、陈希裂以及满朝文武官员、宗室权贵们纷纷站起身来,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一同朝着献俘楼的楼墙前方走去。
待到众人站定之后,李隆基以一种如同鹰隼般锐利无比的目光,高高在上地俯瞰着下方缓缓行进而来的献俘队伍。
那种眼神,仿若苍鹰在空中盘旋时俯瞰着地面上的猎物一般,充满了威严和压迫感。
而此时此刻,裴徽自然也是身在这献俘楼上。
并且,他所处的位置距离李隆基可谓近在咫尺,两人之间仅仅隔着一个杨国忠罢了。
终于,哥舒翰遥遥望见了高坐于楼上的李隆基,同时也清晰地看清楚了李隆基脸上的神色表情。
紧接着,又是一声高呼传来:“圣人有旨,哥舒翰禀报……”
听到旨意后,哥舒翰的面色顿时变得如同风云突变一般复杂难测。
然而,作为臣子的他不管心中有多么的不满,面对圣人时,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深吸一口气之后,便扯起嗓子高声禀报起此次战役的详细经过来。
哥舒翰乃是王忠嗣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悉心栽培出来的得力副将。
哥舒翰虽然也是胡人,但他在战场上,无论面对怎样艰难险阻的局势,都始终保持着如同那苍劲挺拔的松柏一般刚正不阿的品行。
每一场战争结束后,他向上呈报战况之时,从来都是实事求是,绝不虚报半点战功。
正因如此,此时的禀报话语中,他的战报也是一如既往地真实可靠。
据其所报,斩首的敌人以及俘虏的敌军士兵总数也仅仅只有两千多人而已。
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并无任何夸张之处。
然而,将这份战报与安禄山每次献上的战俘情况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
安禄山每次上报朝廷的战绩,动辄便是斩首数万甚至十几万人之多,而俘虏更是不计其数。
这般悬殊的对比,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其实,对于哥舒翰献俘时所报战果,李隆基早就有所暗示。
不仅如此,元贼这个善于察言观色之人在请示过裴徽同意之后,也曾事先派人向哥舒翰传递消息,对他加以暗示和提醒。
但有些话语就像是那隐藏在浓雾之中的花朵,让人看得似懂非懂,朦朦胧胧。
很明显,哥舒翰不知道究竟是没有领悟到这些暗示背后的深意呢,还是有意要装作一无所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