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哥舒翰并没有按照李隆基的心意去虚报斩杀和俘获的吐蕃敌军数量。
这一行为无疑让李隆基感到越来越不满,心中仿佛被一块重达千斤的巨石紧紧压住,沉重无比。
可是,事已至此,即便李隆基内心有着千万般的不悦,却也不好直接责备甚至惩罚哥舒翰。
毕竟,在这个时候,如果李隆基贸然对哥舒翰采取过激的举动,只会失了他身为大唐天子的脸面。
而且,从大局考虑,李隆基也只能选择下达诏书,对哥舒翰以及他身后那支神情激动的河西边军将士们予以嘉奖和赏赐。
哥舒翰可能是察觉到了李隆基神色目光中的不喜,突然变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跪着接下圣旨,并磕头谢恩。
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往昔安禄山每次在这种时候总是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地大肆宣扬那些被俘虏之人的谄媚与感恩之情。
看到哥舒翰这般表现,李隆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不满。
与安禄山那巧舌如簧、善于讨好的做派相比,哥舒翰简直就是个木讷愚钝之人。
就在这时,李隆基眉头一皱,再次降下一道旨意,宣称要将这些俘虏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想当年安禄山献上战俘之时,总会事先精心安排好一切。
那些俘虏们个个都像是训练有素一般,在即将面临死亡之际,不仅毫无畏惧之色,反而还会异口同声地高声喊出领死之辞并表达对皇帝陛下的深深谢意。
他们感恩戴德、声嘶力竭地高呼道:“多谢大唐圣人万岁万万岁!感谢千古圣君的宽宏大量和仁慈之心啊!小人们冒犯了大唐边军,深知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如今能得此下场,虽死亦无怨矣!”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以及围观的黎民百姓之中,总有一部分人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扯开嗓子跟着高喊起来:“千古圣君宽宏仁慈!”
这一声声呼喊如同春风拂面一般,轻柔地拂过李隆基的耳畔,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满足感和愉悦之情。
每当在那一刻,李隆基仿佛真的化身为那位受万民敬仰的千古圣君,尽情地享受着众人对他仁德风范的赞美和歌颂。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令他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哥舒翰的献俘之举并未像往常一样给李隆基带来任何喜悦或满足感。
相反地,李隆基内心深处对于哥舒翰的厌恶和不满之情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心灵防线。
尽管如此,这位善于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帝王却始终未在其神色和表情中流露出半分端倪。
原主裴徽过去一直沉迷于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对于安禄山的献俘仪式毫无兴趣可言,这些年来自然也就从未亲身参与其中。
正因如此,裴徽此时的脑海里根本不存在关于安禄山献俘仪式的任何记忆片段。
倘若裴徽往日曾目睹过这样的场景,那么以他的聪慧和敏锐洞察力,此时此刻必定能够察觉到李隆基心中对哥舒翰那深不见底的厌恶与反感。
从而进一步推断得出,安禄山之所以费尽心思安排一些人去劝谏李隆基举办这场看似风光无限的献俘仪式,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将哥舒翰暂时调离河西边关这么简单。
更深层次的目的乃是想要通过此举来激怒李隆基,让他对哥舒翰心生嫌隙,甚至是憎恶有加。
然而,一旦李隆基对统领河西边军的哥舒翰个人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之情,那么他必然会对哥舒翰以及整个河西边军都心存疑虑与猜忌。
而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安禄山刚好神迹悍然起兵反叛,这一局势很可能会使得李隆基心中的那份猜忌愈发强烈起来。
而对于安禄山而言,此时的局面简直就是天赐良机,让他犹如猛虎添翼一般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要知道,安禄山此人诡计多端、心机深沉,面对这样的绝佳机会,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他有着数之不尽的阴谋手段可以施展,能够巧妙地利用各种流言蜚语和虚假情报来挑拨李隆基与哥舒翰之间本就脆弱不堪的关系。
或许他会暗中散布谣言,诬陷哥舒翰拥兵自重、心怀不轨。
亦或是伪造一些所谓的证据,暗示哥舒翰与自己有所勾结。
如此种种,皆可令李隆基对哥舒翰的信任彻底瓦解,从而导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此时,李隆基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随着他手臂一挥,口中下达了一道冷酷无情的命令。
刹那间,那些可怜巴巴的吐蕃俘虏就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毫无反抗之力,只能瑟瑟发抖地等待着被拉下去斩首示众。
然而,就在这生死攸关、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原本寂静无声的献俘队伍之中,突然间爆发出了十几声如惊雷炸响般的呼喊之声。
这些声音撕心裂肺,响彻云霄,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撕裂开来。
“圣人啊,请您明察秋毫!我们根本不是什么吐蕃俘虏,我们可是已经汉化了的吐蕃人呐,我们都是大唐忠实的子民呀!”
其中一人声嘶力竭地喊道,他的眼中闪烁着绝望与哀求的光芒。
紧接着,又有人扯着嗓子大声吼道:“就是那个可恶至极的哥舒翰,这个丧心病狂的恶贼抓走了我们,并故意将我们冒充成吐蕃敌军的俘虏,以此来虚报他那所谓的赫赫战功!”
这番石破天惊的话语,宛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破了现场原有的宁静氛围。
一时间,人群中像是炸开了锅似的,顿时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和一片哗然之声。
献俘楼上的文武百官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他们就像一群受到惊吓的蜂群一样,开始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地低声议论起来。
有的人脸上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容,那笑容中充满了嘲讽与不屑,仿佛正在津津有味地观赏着一场精彩绝伦的闹剧。
有的人则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哥舒翰,心中暗自盘算着这件事情将会给朝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还有的人瞪大了双眼,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仿佛刚刚听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天方夜谭。
更有一些官员义愤填膺,气得脸色发青,对哥舒翰这种卑劣无耻的行径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憎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