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军加快了进攻步伐,对于清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西路军继续向西控制江汉平原,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南路军的进军速度没有那么快,因为南方多山,道路难行。
不过在大汉海军的帮助下,大汉陆军能从各港口登陆,齐头并进之下,速度也不算慢。
十一月中旬,大汉军跨海进攻羊城,两广总督李翰章撤至南宁。
清军实在太拉胯了,即便是守城战,死掉几个人后就会全线崩溃。
即便凭借桂省的地形优势,清军也仅仅拖了一个月,一路上大汉军碰到的清军都是一触即溃。
十二月底,南宁城破,两广总督李翰章出逃,沿小路逃亡至贵省。
本来他想跑长沙的,但在半路上他就得到了大汉军已经攻占湘省的消息,转而向贵省逃跑。
往前几天,大汉军已经围困住了长沙。象征性抵抗一下之后,巡抚带着亲信跑了。
自此,华东、华中、华南被汤潇逸捏在了手中。
虽然还没有进行改造,不能立刻发挥价值,但也让清国失去了三大重要财税地。
“大人,咱们必须得停一停了,至少等新兵训练完成,或有人去接管治理。”
徐希颜忧心忡忡的看着汤潇逸。
大汉军已经占据了十一个省(琼州属于粤省管辖),打这些省伤亡和消耗都不大。
整体上清军对大汉军造成的伤亡,真没有因赶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多。
但将兵力分散到是一个省,还要维持鲁省、华北前线、琉球吗军事存在,还要维持地方秩序。
他们手中的兵力是真不够,且被分的太散了。
甚至前线出现问题,只能选择撤军,而非固守。
“地方秩序需要重新组建,这需要时间去训练队伍,暂时没有人能接管。”
汤潇逸摇了摇头。
其实最优选不是训练一支警察队伍去接管城市,而是让军队就地转业。
因为汤潇逸要重构地方秩序,除了文职人员,更重要的是需要充沛的武力。
没有改革是不流血的,利益受挫的地方豪族地主们一定会反抗。
如果没有充沛的武力,那才是人间惨剧。
“对了,资金已经到位了,接下来将陆军扩充到一百万人。”
“注意军队的质量,即便是暂时招不满也不要滥竽充数,还有加快军官、士官的培养……”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
一百万,百万大军,对于汤潇逸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没有足够的地方控制力量,要控制这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超过四亿五千万人口。
还要防备北方庞大的蒸汽压路机。
一百万军队,远远不够。
如果可以,汤潇逸想把陆军人数扩充到300至400万,但还是那句话,人手不足。
这次不说军官,甚至老兵都不够。
只能一步一步来。
“大人,有个消息,应该算好消息。”
刘一鸣气喘吁吁的跑进办公室,神情中充满疑惑。
“怎么了?沙俄帝国打过来了,还是东瀛联合舰队出动了?”
汤潇逸半开玩笑的说道。
“都不是,大人,刚刚电报局收到巴蜀荣县电报局的通电。”
刘一鸣把电报递给汤潇逸:
“荣县独立,成立大汉巴蜀军政府……”
这事儿汤潇逸有印象,大革命时,第一个扛起大旗的就是荣县。
正是因为荣县,和保路运动会清国才会把鄂军调往巴蜀,镇压起义。
进而造成鄂省空虚。
这算什么?
历史的修正作用?
但三镇现在在他手上呀!
“这个大汉巴蜀军政府向我们发了电报,说要一起推翻清国,恢复华夏河山。”
刘一鸣不知道汤潇逸复杂的心情,继续说着,
“但问题是巴蜀不止一个声音,光起义规模可观的,就有榕城、盐城、山城三处,其余如酒城也颇具规模。”
“现在巴蜀乱成了一锅粥,我们是不是介入一下?”
刘一鸣知道汤潇逸的想法是尽可能保存各地方的元气,所以才有这个说法。
刘一鸣不太理解这一点,因为他做地方主官也就做了一两年,而且重心依旧在工业建设上。
但他知道汤潇逸重视,那就够了。
巴蜀乱起来,地方注定会元气大伤,这是汤潇逸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刘一鸣才有这个问法。
“兵力不足,西路军已经撤回了先头部队,我们暂时无力继续西进。”
“容后再议吧。”
汤潇逸摆了摆手,无需多言。
西路军曾尝试从水路进入巴蜀,也确实深入了一段距离。
巴蜀也是清国的重要财税地,同时西接高原,南连颠省,是他们的战略后方,地位重要。
但地形确实过于复杂了,起初清军没反应过来,西路军还能沿着水路向上。
但随着清军反应过来,在江两侧的山上架设了几门大炮,封锁了江面。
水路便被封锁了。
虽然能靠陆地进攻解决这个问题,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兵力越来越紧张。
得不到补充的西路军最终决定先撤出来,毕竟他们要控制江汉平原、警惕北方的进攻。
并且还要向南方进攻。
真没有兵力再分出去了。
解决湖广后,按计划,西路军应该从贵省进入巴蜀,但目前还没打进去,就要被叫停了。
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呀!
…………
汤潇逸在感叹兵力不足,清国也同样深感兵力紧缺。
“一群废物,平日里,一个个耀武扬威的,怎么该用的时候,一个个都不吱声了?合着都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平日里不管是朕,还是朝廷,都没有亏待各位吧?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就算要权,朝廷也给了。”
“给了这么多,最后怎么样?一万人打一千人都打不下来,你们就是这么报答朕的?朕要你们何用?!”
噼里啪啦~~
小皇帝,不对,现在是青年皇帝气昏了头,把太监端着的茶杯一下子就摔了出去。
“臣(奴才)罪该万死,皇上息怒……”
皇帝生气了,大臣们一溜烟儿就跪了下去。
下面跪着一大堆各种文武大臣。
“朕要的是你们干巴巴的两句话吗?朕要的是军队,是歼灭叛贼,收复东南,还大清一个朗朗乾坤!”
皇帝气得发抖,转头看向铁帽子王之一:醇亲王。
也就是皇帝的亲生父亲。
同治皇帝病死(或者被杀死),因为年纪小身体差,没有留下子嗣后代,绝嗣了。
然后才有皇帝继位,其生父是醇亲王。
“醇王,征兵圣旨和作战计划都拟定好了吗?”
皇帝正值青年,正是敢打敢拼敢闯的年纪,怎么能忍受被人欺负呢?
他要进攻,并在为此做准备。
“回皇上,征兵圣旨已经拟好了。”
醇亲王从怀中掏出奏折,
“按制,在旗之家,必抽一丁,从京八旗、关外八旗、蒙古八旗等家庭中抽一人为丁。”
“再从北方各省募战兵二十万,辅兵十五万,补齐百万大军,定可保我大清江山。”
“战法参考了沙俄帝国顾问、德意志帝国军官团、淮军和湘军的建议。”
“兵分两路,一路攻鲁地,夺回威海卫,锁住渤海,确保京畿无恙。”
“之后大军转回内陆,沙俄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会提供一些内河战舰,我们可以顺着运河一路南下,直捣淞沪。”
“叛军必定慌乱调集军队前来,但那不过是螳臂当车,真正的杀招在另一路。”
“另一路从西边出发,从关中直扑襄阳城,叛军大部已经调往淞沪,必定让守军固守,蜀军再沿江而下,从叛军背后杀出。”
“此战,定可一战而定湖广。”
“叛军一旦受挫,军心动摇,朝廷自然能分而化之……”
醇亲王还在洋洋得意的说着他的战略,突然一个侍卫着急的找到领侍卫内大臣,他面色古怪的看了醇亲王一眼。
犹豫了一会儿后,领侍卫内大臣出列跪下:
“皇上,奴才刚刚得知,巴蜀已反,榕城、山城已经被反贼攻占。”
“巴蜀总督正在调集蜀西军和藏兵,两广总督守着剑门关请关中派兵南下,同时请求朝廷尽快发兵。”
醇亲王的笑容凝固了。
或者说,整个大殿中的气氛都凝固了。
醇亲王说了半天,其实大家最看好的,就是襄阳这一战。
至于威海卫,确实,这个想法很好,非常好。
控制了威海卫,就能重新控制渤海湾,杜绝大汉军海路登陆津门的可能。
但是,北洋舰队已经被大汉军收入囊中了,南洋、闵水师、粤水师三只舰队早已经给了大汉军。
也就是说,清军要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争夺一个要塞城市。
这个难度有点太大了。
而且就算能打下来,大汉军只要在撤退前炸了这些岸防炮,那这个战略计划依旧完不成。
唯一的胜算就是在襄阳击败大汉军,重新争取民心,让汤潇逸治下不稳。
可惜,现在不稳的是清国朝廷了。
一众大臣低着头不做声,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
“哈!哈!哈……”
醇亲王见状,知道必须立刻救场。
不然,也就不用打了。
“好啊!好事啊!”
醇亲王笑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脸都笑红了,
“如此一来,反贼定然猜不到我们会从巴蜀进军,甚至猜不到我们会进攻襄阳。”
“既然猜不透,反贼定然不会过于重视西路大军,到时候咱们十万甚至二十万大军压下。”
“在湖广的反贼不过区区一两万人……”
“十倍乃至二十倍的兵力优势,就是一人一口,也能咬死他们!”
“优势在我!”
…………
京师,一座精致的四合院中,一个高大的老头正在写字,身后站着一胖一瘦两个中年人。
“士成、项城啊,军中最近如何呀?”
李大人一边写着字,一边问道。
“回大人,各军已经招募了不少人手,军中缺额已经补齐,但……要是和反贼硬碰硬,怕是不堪大用。”
聂军门弯着腰拱手,憋了半天憋出一句不堪大用。
北洋各军补充了新兵,但和大汉军的情况差远了。
大汉军有新兵训练营,北洋各军没有,都是自己募兵后自己训练。
另外不提军械后勤一类的,因为沙俄帝国“援助”了一些。
就比士气,北洋新败,而且是大败,士气低落,畏东瀛人如虎,而大汉军却多次战胜东瀛人,甚至以少胜多。
双方的信心士气就不是一个级别。
光一个士气问题,就够聂军门头疼了。
“回大人话,卑职以为,成立练兵处,编练新军刻不容缓。”
“正好趁着这次招募了大量新兵,还没有染上恶习,可以直接训练。”
袁统领硬着头皮说着。
李大人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又继续写。
见状,项城开始汇报情况:
“沙俄帝国答应的物资正在运来,枪械是不缺的,火炮一千个人分不到一门,还得增加。”
“另外,军粮虽然已经备好,但由于漕粮不通,今年北方的粮食是有缺口的。”
“若是不能妥善解决,明年的军粮、财税,怕是都成问题。”
袁统领负责的是后勤工作,哪怕李大人很器重他也是一样。
宁静,良久的宁静后,李大人才打破这个气氛:
“不错,加紧练兵吧。”
“醇王爷的作战计划,你们知道吗?”
李大人放下笔,等墨水干了一些后,将字拿了起来,挂在一旁的棍子上晾晒。
听到李大人的问题,二人一低头:
“卑职有所听闻,若是能骗到反贼,确实可行。”
项城先说道。
聂军门还等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连忙附和。
清国朝廷上午开的会,下午都传遍了。
在项城看来,这个计划是取决于大汉军的重视力度和防卫力度。
而他这个没参加这个会的,今天都听到了,这不正是清国的含金量吗?
“是啊!若是悄悄的进行,大汉军定然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
聂军门有些懊恼的拍了拍脑袋。
李大人又追问了几句,然后先一步离开自己的书房。
等李大人走后,二人才看清楚李大人写的什么。
“势?什么意思?让我们聚势吗?”
聂军门愣了愣。
项城一点就通,神色复杂的看着那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