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并不以东瀛炮兵折损而结束。
东瀛已经拿了人家的钱,而且战斗准备已经完成,没有特别重炮支队,还有第一野战重炮旅团、攻城重炮大队。
这些属于陆军的火炮,得到了充足的运力分配,早就已经抵达指定位置。
就算退一万步讲,东瀛想不打了,那也不行,因为大汉军也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了。
汤潇逸已经决定先解决烦人的东瀛人。
这就像玩游戏,明明双方上野玩诸神大战玩的好好的,你个脆皮adc硬要贴上去摸两下。
哪能忍?
……
第十一师解决掉特别重炮支队后,就地转入了防御,不是不想撤回去,也不是不能继续攻下去。
而是他们缴获了那么多大炮、炮弹、车辆,这些东西毁了可惜,正好大汉军也缺炮,需要时间运走。
“可惜了,都是好东西呀。”
王明心疼的摸了摸眼前的152毫米炮,这正是阿姆斯特朗外贸版152毫米速射炮的炮管。
不过这根炮管形象有些别致,炮口处裂了个口子,距离炮口一米处还向上扭曲了十几度。
毫无疑问,作为舰炮,这根炮管报废了。
旁边还摆放着好几门各式火炮,都是炮身被炸坏的。
“班长,刚才我听团长和参谋长说这些炮还能用,也要运回去。”
李杨见班长这么伤心,把刚刚听说的事儿告诉了他。
“这还能用?弯曲处还能敲一敲敲直,炮口都被炸裂开了,怎么修?”
王明不知道,弯曲了的炮管弄直也不能用。
“我不懂。”
李杨没想到班长会这么问。
他要是懂这些,他能来当兵?早就去炮厂里当大师傅了。
王明也不懂,他只是留恋的看着大炮。
当初他是想当炮兵的,听说炮兵需要身强体壮,他就努力锻炼,每天都比别人早起晚睡。
结果体格是锻炼好了,但炮兵还需要文考。
虽然只考非常基础的读写和数学,而且新兵营都教过,但他的文化分还是一塌糊涂。
得亏身强体壮,扛得动弹药箱,被分配到机枪组,当弹药手。
然后随着扩张,一路成了机枪主射手、组长、班长。
可他依旧喜欢大炮,不然也不会说李杨该去当炮兵。
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炮管多粗?他的11.43小管子怎么比?
“可惜了,我还想着能留几天,学一学这种重炮怎么操作呢。”
嘟嘟嘟~~
急促的短哨声响起,这是紧急集合的哨声。
“紧急集合!”
王明告别了他留恋的炮管,拉起李杨就跑向哨声处。
他抵达的不算晚,但这里还是已经聚集了二三百人了。
等人差不多齐后,营长就说出了任务。
“给你们十分钟收拾装备,十分钟后出发,去前线替换二营。”
都在战场,虽然是在前线后方,但距离前线也并不远,都是枪不离身的。
更别提这是紧急集合,即便其他东西没拿,武器也拿了,弹药会在路上发。
就算没发也不要紧,到了阵地也有。
这十分钟,其实是给大家写家书(遗书)、留遗物的时间。
大汉军的文化水平是在节节攀升的,不仅是因为提供了教学,还因为写遗书。
因为需要代写家书、遗书的人太多了,平时还好,慢慢排嘛。
但往往开战之前写遗书时,都排不上队,排不上队也没办法,时间到了就得出发。
一场战斗过后,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毕竟,华夏人都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自己离去后,亲人、爱人会怎么样。
而且这种时候,总有话想对谁说的。
十分钟后,王明将遗书压在枕头底下,起的还有二十两大汉工业银行银行券,还有一些小玩意纪念品。
这是他最近攒的,如果他死了,这些东西会寄回他家里。
前线并不近,行军半小时后他们才抵达二线阵地,他们是机枪手,每挺机枪都能分到一匹马,专门用来拉机枪。
一个机枪组七个人一共携带900发弹药,一个班两个组。
这倒是不累。
分配了任务,领取了弹药后,他们才赶往一线。
900发子弹根本不够机枪打多久的,即便是短点射,也只能打二三百次。
要是进行火力压制,一分钟就得打出好几百发,必然要补充更多。
“二营的兄弟,我们是一营的,来一根?”
王明抬着机枪到了预定位置,刚刚打退东瀛人的一次进攻,上一个机枪组正在检查机枪的情况。
二营的机枪组也没客气,直接接过烟盒,数出七根,再把烟盒还给王明。
“兄弟,你运气不错,分到了这儿,这边东瀛人可不少。”
机枪组组长点燃香烟,语气中透露着骄傲,
“不过和三师那些家伙说的一样,东瀛人只会闷头撞上来,我们组已经干掉了最少一百五十人了。”
“我们还剩一千多发子弹,水桶也留给你们,往南走三百米,那片林子里有小河,我们是在那儿取水。”
“这个射击位置还没用过,你们可以放心。”
“另外,小心东瀛人的炮兵,他们盯上我们了,千万千万别贪心。”
抽完了烟,二营的组长拍了拍他的肩膀,
“兄弟保重,营地见。”
送走了二营的人,王明架起了机枪,并分配李杨提着水桶去打水。
机枪是个用水大户,人也得喝水。
光每个人携带的水壶,不知道能用多久。
李杨提着水桶,沿着战壕向西走,刚进入林子就听到了水声。
跟着前人走过的小路走到尽头,一条宽约五米的小河映入眼帘。
小河虽然不大,但水流相当湍急,可能是因为这里距离大山不远了,现在又处于积雪融水的时间。
见水清澈透亮,先打了两桶水,再将水壶灌满,李杨又用手捧了几捧来喝。
现在多喝点,可以多留一点给其他人。
水这东西消耗快,而打起仗来,得等敌人退下去才能得到补充。
提着水桶,李杨原路返回。
呜呜呜呜~~
经历过一次后,李杨已经明白了这是什么声音,立刻躲在了大树后面。
轰隆隆……
炮击持续了五六分钟,直到大汉军的炮兵开始反击,东瀛的炮击才有所收敛。
炮击是进攻的开始,李杨提着水桶就跑了回去,因为太急,一路上洒了一些。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刚靠近,李杨就听到了那熟悉的旋律。
“班长,我回来了。”
李杨放下水桶,上去帮忙。
王明也解放出来,指挥着机枪,
“打那跑的最快的三个倭寇。”
“东面,保持压制。”
“点射!点射!就两个人,别浪费弹药!”
机枪操作分主射手,负责瞄准射击。
副射手,负责供弹,就是得拖着布制子弹带那个。
组长,机枪组的指挥官,负责指挥,这也是机枪组的灵魂,机枪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主要看指挥官,而不是射手。
剩下几个都是弹药手,负责搬运弹药,同时兼任保卫人员,配有步枪。
最后还有个马夫,兼任弹药手。
本来还该配一个粗通修理的机械师,但哪怕是粗略的懂点技术,都会被放到后方,或者工厂去。
所以只能给机枪手培训一下,让他们知道简单故障如何处置就行了。
咚咚咚咚……
转眼间,几百发子弹就被打了出去,机枪的水箱也已经烧开了锅。
没有配备冷却水循环装置,趁着东瀛人攻势有所减弱的间隙,李杨拧开自己的水壶,往水箱中加水。
“西边,它们趴在地上了。”
李杨加完水随意一瞥,看到几百米外东瀛人的身影,或者说看到他们趴下去的身影。
“看不清就压制开火,不能让他们再靠近了。”
短短三分钟不到,他们击毙了二十个人,击伤的数量就不确定了。
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阵亡数量通常是伤者数量乘以三分之一。
“二营上来一天,干掉了一百五十人,这场战争结束后,起码能在这儿分到三十亩地。”
“真是好地呀!”
压制的间隙,王明看着平坦的辽东平原,心头火热。
都是农家子出身,谁不喜欢土地呢?
别说农家子,当前华夏,没有不喜欢土地的。
“三十亩?”
李杨盯着敌人的方向,但耳朵已经竖了起来,
“够了,这么好的地,一年一亩地怕是能打好几百斤粮食,我家七口人,一人能分四亩多,够了……”
李杨很开心,他们一家人加起来都没有四亩土地。
准确一点说是只有四分菜地,剩下的都是租地主的地来种。
每年地主收五成的地租,别嫌多,人家想租还租不到呢!
剩下五成也不是自己的,还得交税、交捐,各种名目繁多,又得去三成。
剩下两成才是自己的,都还不能吃,得拿去换盐巴、布匹,留下种子,如果农具损坏,还要修补农具。
一切弄完,剩下的才是能吃的。
不过也没有这么夸张,地主收租,只收种主粮的租,也就是每年种两季水稻的租。
而中间的间隔,以及田间地头种的一些杂粮、蔬菜瓜果什么的,不收租。
因为他们家劳动力够多,还干一些散活,例如捡柴什么的。
捡柴也要交租金哟,因为柴是地主家里的。
卖柴火也要交税哟,进城的人头费,还有交易税。
虽然过得很紧巴,但就是靠这些,李杨他们兄弟姐妹五个,都健康长大了。
“说你傻你还不承认,大都督说的话你都记不住。”
王明一巴掌拍在李杨帽子上,
“我问你,你有孩子吗?男孩儿女孩儿都行。”
李杨一愣,随后肉眼可见的红温,低着头,发出如同蚊子一般的嗡嗡声。
“嗡嗡嗡……”
这声音就是在非常安静的地方,也需要靠的很近才听得见。
但这里是哪儿?是战场!旁边就是机枪,主射手还在射击,王明根本就听不见李杨说的什么。
于是,又是一巴掌。
啪!
帽子都被拍了下来。
“哼哼唧唧个什么?跟个娘们儿似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还……害羞了?”
王明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报告班长!没有,但快了!”
李杨说话时,昂首挺胸,眼睛明亮,就像一个将军,
“前些天家里来信,我娘给我说了个亲事,我们一个村儿的。当初我也内个啥,但我们家穷,聘礼都给不起,我都认命了。”
“后来部队来镇上招兵,我想出来闯一闯,总比窝在村子里有更多见识。”
“前些天我娘突然来信,她家托了媒婆来说亲,还不要聘礼,等我回去就成亲。”
“我知道,要不是我当上兵了,她家是看不起我的,所以我……”
啪!
王明又是一巴掌拍他头上。
李杨有些懵,他觉得现在是他口才最好的时候,而且是他班长让说的,怎么还挨打了呢?
“让你说有没有孩子,你直接说不就得了?”
王明没好气的说道。
李杨连忙摇头:
“没有,上有父母,下面就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大哥家倒是有两个女儿,这算吗?”
李杨一边说,一边疑惑的看着王明。
王明眼中透露着一股奇怪的的情绪,是他没见过的,也是他读不懂的。
若是汤潇逸在这儿,就能告诉李杨,这种情绪是欣慰和嫉妒混合而成的。
你抱得美人归了,他嫉妒,证明他……
嗯,谁还没点过去呢?
“那就是你爹,你娘,你,都能分三十亩地,你们家能分九十亩,你还没成亲?”
王明说完摇摇头,
“打完仗我给你请假,赶紧回去把亲成了,一切从简,要快!但是记得去镇上登记。”
“登记结束后,你老婆也算你的亲人,也能分三十亩,加起来就是……120亩。”
“加上你的军功田,你们家能分个200亩左右吧。”
王明说完后,李杨呆住了,嘴里一直呢喃着:
“200亩……200亩……”
“那不就是地主了吗?!”
“我们那儿地主都没这么多地,还是这么好的地……”
“班长,我成地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