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十九年,李宏终于能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于是老夫妻二人便打算退居二线,回到父母的故乡。
去看一看他们走过的每个块田间地头,见一见那些古旧亲朋,再吹一吹那明媚自由的晚风。
李宏在宣布太子李贤继位后,一切事宜便不再过问,他带着发妻走出宫门,做身为帝王的最后一次工作。
去迎接那早已逝去的老太太牌位。
天启三十五年,对于平景国来说,无疑是充满忧伤和悲痛的一年。
回首过去的几年里,平景国已经失去了两位国之重器,而如今,那位被人们尊称为“老神仙”的王春花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离去,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片哀伤之中。
人们无法忘记老神仙那温暖的怀抱,她就像冬日里的灶火,点亮了平景国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那阴暗泥藻里的悲痛苦楚;还是那些被道德捆绑的隐秘心酸;亦或是那些束缚人们的畸形荆棘,都在老神仙一步步走进大众视野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平景国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念着老神仙的恩情,记挂着她的每日近况。
因此,在她离世之后,许多人纷纷上表,请求为老神仙立碑盖庙,让她能够享受万世香火供奉。
无他,老神仙的离世并非是自然的寿终正寝,而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
再一个经过老神仙的葬礼,所有人都知道其投生了畜生道,这让所有爱着她,敬着她的人都一时间接受不了。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代价,但老神仙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路。
然而,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她的来生需要重新修炼那艰难的人间道。
这一次,民间的愿望被两位皇帝知晓后,他们立刻做出了回应。
李宏决定下旨为王春花建立庙宇,以纪念她的功德。
而李宏这位以贤明仁德着称的君主,更是颁布了一道圣旨,下令将老神仙的牌位迎入皇家太庙。
这一举动意味着老神仙可受皇帝祭祀跪拜,被视为“视死如生”的最高礼遇,特许她的后世子孙也都可以进入太庙为老神仙添香火。
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是对老神仙一生善行的最好褒奖。
当这道圣旨被昭告天下时,整个平景国都沸腾了起来。
老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为这一决定叩谢天恩。他们对皇家感恩戴德,因为老神仙一生都不贪恋权力和功名,她所关心的只有孩子和百姓。
皇家的这一举措,无疑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
人们对两代皇帝的仁爱之举赞不绝口,认为他们真正理解并尊重了老神仙的精神。这不仅是对老神仙个人的敬意,更是对整个国家道德风尚的一种肯定和弘扬。
三月初五这日阳光明媚、乃日吉良辰,易乔迁动土。
这一日,人们纷纷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乔迁或动土等活动。
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李乾带领着他的一众儿孙们。身后紧跟着几位老弟弟,他们恭恭敬敬地陪伴着两代帝王一同迈入了太庙。
共同将老太太牌位放进自家窝棚内,这一举动李乾等人早就想好了,只是碍于社稷,才等到了今日。
无他,国家不需要忤逆百姓之君。
其内,庄严肃穆的乐声回荡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张知珣带着一众弟弟妹妹们,其手捧着王春花的牌位,小心翼翼地跟随着前方的一众身影,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庄重。他缓缓的一步一步地踏上那通往天宫的玉阶,心中却感慨万千。
张知珣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以这样的方式踏上这玉阶。在外任职的那些年里,他也曾幻想过能够获得高官厚禄、身着紫袍,甚至是封侯拜相。
这些都是一个刚刚踏入官场新人该有的抱负,理应如此的。
而在北地那些年,他经历过现实的冲击,不但没有减退这些热血抱负,反而对其更加炽热了,只因祖母开了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先河。
正因如此,张知珣更加努力奋进,不停学习,只盼着有一天能为奶奶挣来更高荣耀,但却从未料到会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实现了。
今后只要他张知珣眼明心亮,守得住本心,看住这身后一众弟弟妹妹们,以后定会扶摇直上云霄。
因此,当张知珣一路走来时,长阶两边的各级官吏们的目光都像被磁石吸引一样,齐刷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这些目光中,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是忌惮。
没错,就是忌惮!
因为张知珣在祖母离世三年之后,竟然又一次出现在这个充满喧嚣的名利场上,而且还是直接进入了中枢省,担任了一个起居舍人的职务。
这显然是一种明晃晃的拉拔,只要不瞎,任谁都能看出来。根本不用明眼人,不明眼人的。
老太太离世后,先不说那孙宁,单说那些张家的旁系亲属,全部都在平景国的各个州郡担任官吏。如今,这张家的掌权人,竟然能够直接进入中枢省,这其中的意义,根本无需深思。
两代帝王的恩情,无人敢直视。
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让所有人对张家的畏惧又加深了一层。
今后这张家锋芒,谁不避其?
当张知珣踏入正殿台阶的那一刻,一股庄严肃穆之气如同汹涌的洪流一般,猛然向他扑面而来。让张知珣不禁心生敬畏的同时,心里又深深的抽痛起来。
这都是她奶奶用几世福运换来的荣耀,而他张知珣不能,也不敢有任何推拒,这是天恩,亦是奶奶深厚绵长的爱。
故,他要守好了,更要用好了。
眼泪滴落牌位之声伴随着古老的的钟鸣响起时,那朱红色的高墙巍峨耸立在眼前,其在阳光下闪耀着威严的光芒。
其上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正脊两端的鸱吻张牙舞爪,似欲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