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问话,这中年人抬起头,茫然地看着许灼,又看了看跟着许灼的一众人,连忙摇了摇头,还好有个村委书记出来,告诉他这人是哑巴。
“许书记,他这里的伞贵得很,一把要三块钱。”
“要的话,我知道村上别家的便宜。”
“他家负责做伞的是他,卖伞的却是他师父。”
许灼有些疑惑,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户人家老人无儿无女,就收养了一个有缺陷的弃婴,将其养大传授手艺。
其实这哑巴的师父也不是做伞的,先前是个教书匠。
只是当年遭了批斗,年纪大了不能干活,只能在家养着。
这哑巴跟人家学的做伞,就靠这个养家糊口。
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去集市上卖,卖个十块八块的,其实也没多少人买。
只是靠着这点散钱,再加上他师父的那些地,两人过日子足够了。
许灼听完这些故事就暗叹一声,放几十年后包装一下,不又是个妥妥的流量密码嘛,可这却是这时代的常态啊。
别说这里,天授村也有好几个收养的孤儿弃婴。
老许家往上数数,某人童养媳也是个弃婴。
既然这样,许灼便让村委书记领路,去找一找这人师父。
到了中堂,看见的是一个正在洗菜的老头。
这老头看着相貌整洁,衣着干净,不似农民。
看到众人到来有些惊讶,在说明缘由后,连忙放下东西,领着众人到了一个小房间,打开灯,给众人看看这里堆了近乎一屋子的伞。
许灼发现,这里除了伞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团扇。
团扇通常是个圆的小扇子,外面一圈木作骨,中间是绢布。
转动时,圆扇面成一个球,所以叫团扇,也叫纨扇,宫扇。
纨就是纨绔,纨绔本不是指人,指的是一种丝绸。
古代普通人穿不起丝绸,那些能穿得起丝绸的都是达官显贵。
那些年轻人穿得起丝绸的,就是官二代、勋贵二代,所以叫纨绔。
现在统一叫富二代。
纨扇一般人家也用不起,但它又是日用品,因其高贵典雅,所以叫宫扇。
上等纨扇,也是旧社会贡品。
常见团扇有圆的,也有椭圆的,还有六角的八角的,或者芭蕉叶形的。
这里纨扇各种形状比较多,面料上也都是丝绸细绢。
但让许灼觉得惊奇的,不是这些扇子的骨料面料都不错,而是几乎每一把扇子上都有画,画功非常好,且都是小写意。
其实写意画用生宣居多,许灼是头回现实里看到用丝绸画的。
能够在丝绸上画得这么好看,不是一般难得。
最难得的,还是这团扇上抹了薄蜡,做了防水防潮防腐处理。
“老人家,这扇子怎么卖?”许灼问道。
老人没有看陆书记,也没看村委书记,直接道:“扇子一块钱三把,三把一尺布票,单卖不要布票,五毛钱一把。”
村委书记见使眼色没用,陪着笑道:“这价格确实有点贵。”
“我自个儿留着玩,又不求你们买。”
许灼笑了笑道:“这样,你这里的伞和团扇我都包了,票没有,价格你稍微抬一抬,就按照单卖五毛钱一把给我,怎么样?”
老人顿了顿,小手指挖了挖耳朵,弹了弹道:“你说啥?”
许灼又重复了一遍,老人瞪大眼看着他道:“真的?”
“我可以马上付一点定金,不过身上钱没有带多,就让各位书记替我作保,回头给我送过来,你也跟着一起来结钱,怎么样?”
老人却忽然沉默了,狐疑地看着许灼身后各个村干部。
许灼也是事后才知道,由于当年迫害,老人不信任村干部。
你用不信任的人来作保,这不是拿人开涮么。
“这不成,还是算了,你喜欢我可以稍微便宜点,多卖你一些……”
“这样吧,你要信得过我,就替我留着,回过来我让人带着钱来取。”
“也行,那你现在还买不买?”
“买,扇子和油纸伞都给我些吧。”
身后众人都捏了把冷汗,暗道这许书记脾气也真够好的。
油纸伞和团扇买好后,让人放到了车上,回头是要带回去的。
当然,这种事接下来还发生了不少。
比如说这村子有人会核雕,还有人会刻印。
许灼看着稀奇,挑材质好雕工好的都买了些。
其实能干这些活的人,也都不是半路出家,基本上要么有师承,要么有家传,手艺根本不会差,毕竟苏工在古代是可以与御制齐平的存在。
至于印章,许灼也有,就是没有好的材料。
村里刻章的人,也就是个糊口饭吃的,能要求他多好?
这里就不同了,代代传下来的。
传下来的不光有手艺,还有一些料子。
许灼身上钱不够,也回绝了陆书记的借,直接让陆书记和村委书记作担保,当然还有御窑村这边作担保,这才是真正保障。
御窑村嘛,现在谁都知道有钱,他们作担保更令人放心。
于是许灼就在这里收获了一枚小的田黄章。
在赶往下一个村时,经过一片残砖断瓦的废墟,许灼瞥了眼,立刻让人停下,询问陆书记这以前是什么地方。
“这是以前,本地一名大户人家的私宅。”
“在抗战时期,因为藏了抗日国党分子,被当时鬼子炮击。”
“解放战争时期,又被轰了一遍,人家也逃去宝岛了。”
“现在么……要不要修,几十年下来还没决定,也没那个能力。”
“暂时就扔在这里。”
许灼在征求同意后,走了进去,随便拿起砖瓦木梁看了看。
不禁感叹道:“好一座始建于明末的建筑。”
明清建筑很相似,通常明清混为一谈,不是因为年代相近,而是因为清朝入关,作为外族人,没有本土汉人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汉人却留下了庞大且完整的各种制度,你根本无法推翻重建。
因为鞑子自身没有能力也没有沉淀,更没有经验去治理统一的庞大国度。
蒙元前车之鉴犹在前面,区区百年不到就崩塌了。
所以明末到清前期,整体上都还是明朝风气和制度。
其中局部改变和完善,要到清中期,也就是乾隆时期才完成。
那之后就是下坡路。
周围村委书记不禁问道:“许书记也对历史建筑有研究?”
“没有,只是看着这些老玩意儿,感觉有历史沉淀,比较喜欢而已……”
他走着看着,发现这里已经不剩什么了。
残破的木料,倒塌的墙垣,满地碎瓦和青砖……
还能看到很多上了釉的瓦。
这些就是琉璃瓦,说明这户人家当年不是一般富户。
再然后就是各种石块,石条,假山碎块,烧焦痕迹……
突然,他发现周围地面有很多柱础。
柱础就是垫在木柱子下的石墩。
一来石墩可以提供稳定,二来让木柱远离潮湿地面可以防霉防腐。
古代柱础虽然不少见,但石墩的款式都是有级别的。
这些柱础长宽高度都一样,但花纹却很多,他仔细看了看,发现石头用的也不是普通花岗岩,而是一种青黑色石头,这就是主产于川贵中原省之地的青黑石,颜色和金砖很像,但色泽更黑些,其上花纹有海石榴花、牡丹花、宝相花、铺地莲花、仰覆莲花、蕙草、龙风纹、狮兽。
这些柱础雕工还不是简单外面雕刻。
有些地方,还做了局部透雕。
比如其中有几个石墩,做成了缩在莲花里的小狮子模样。
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这地方还有两块大石头。
这两块大石头呈“L”型,下方三分之一雕刻着像是汹涌浪涛一般的云纹,上面三分之二的部分,则刻着宝相庄严的狮子。
所谓宝相庄严,便是相貌凶猛,但气度端庄。
只一眼就能感觉到“大气”。
狮子是刻在石头里面的,最上面是个灵芝荷叶盖子的模样。
盖子和狮子头之间有一段相当大的空隙。
“许书记,这石头是有什么玄妙嘛?”
众人见许灼瞧了这么久,一言不发,便忍不住问道。
“这是明代的上马石啊,用来上马用的,后来发展成装饰了,这个上马石很漂亮,不是官造的东西,但比官造的要漂亮得多,应该是姑苏本地的工。”
说不是官造,那是因为官造都会打棱角,彰显庄严。
这石头底下也都是海云纹,没有棱角。
至于这石子头顶到华盖下方的偌大空隙,实则是用来放灯笼的。
顿了顿,许灼抬起头来看着陆书记和众人道:“陆书记,这个能卖么,如果能卖的话,有出售意向么?我想拿回去,用来装饰下十七号门前晒场。”
“这……这是文物吧……”不知哪个村委书记低声嘟囔了句。
其余书记也默不作声,纷纷看着陆书记。
同为江南,姑苏和易城人还是不同的。
像许灼奶奶朱小英那样的,能把他老妈小汤嫁人时带过来的、老妈外婆留给她的嫁妆银元便宜卖给收旧货的,还说是用不到的垃圾,卖了给她买肉吃,实际上到后来都没吃上她几顿肉。
家里以前开当铺留下的东西,也基本被败光。
姑苏这里,因为士大夫风骨的原因,本地对于文艺敬重之外,也对古董文物之类东西的保护意识,相较其他地方高不少。
许灼看众人迟疑,只是短短三秒便不再多言,当下摆摆手。
“我也只是问问,没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