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家,门一关。
折叠桌一打开,姜奕橙迫不及待的将钱包里的钱倒在桌面上,开始一点一点的数。
未免数错,她特意将不同面值的毛票分成一堆一堆的,归类好后,再开始一堆一堆的数。
其他三人坐在桌子旁,双眼放光的看着姜奕橙数钱。
毛票看着多,可数了之后去掉出门前放进去找零的零钱,一共也才剩了15块钱。
姜奕橙拿出账本。
她昨天购买食材和调味料的成本一共是10块钱,大概能做4桶辣条。
现在卖出去了两桶,今儿下午还能再做一次。
也就是说,今儿的成本大概在5块钱左右。
15-5,不算人工,忙活了大半天,一共也才挣了10块钱。
姜书烊见姜奕橙皱巴着脸,焦急道:“赚了多少?”
总不能是亏了吧?
按理说不应该啊……
姜奕橙抿了抿唇:“赚了10块钱左右。”
“10块?这么多?”姜书烊瞪圆了双眼,震惊道。
多?
姜奕橙一愣。
姜海将女儿的反应尽收眼底,乐呵呵道:“小半天就挣了10块钱,摆上一个月,不就300了?”
一个月300块钱的工资,可是地道的高薪阶层了。
姜书源认真分析道:“应该不止300块。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去摆摊,很多人都处于观望状态没有买。
而且,我们今天试吃的份量有点多,等过了几天,试吃份量少了,能卖的就更多了。”
姜奕橙心里一惊。
是啊,她今天才第一次出摊,就挣了10块钱。
10块钱听着少,但这是1989年啊,普遍工资才一两百的年代。
可她也知道,账不是这么算的。
这10块钱,可不是她一个人辛苦劳作的成果,大姨帮忙蒸了面,爸爸弟弟帮忙卖……
但话虽如此,想通之后的姜奕橙还是很高兴。
姜奕橙欢欢喜喜记好账,留出5块钱做下次买食材的成本,又给其他三人各分了一块钱。
姜海不肯要,姜奕橙就板着脸道:“你是嫌太少了吗?”
“姐,我们不要钱……”
“那我也不要你们帮忙了。”
闻言,三人只得乖乖收下姜奕橙分过来的一块钱。
姜奕橙不忘交代道:“以后凡是过去帮我忙的,我都给分钱,至于分多少,得看当天的收益。”
她这活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如此。
她一个人确实也盯不过来,需要人帮忙。
但要想马儿跑,就得勤快喂草。
还有什么是比给钱更让人有干劲的呢?
“我下午得去姥爷家把明天要卖的辣条做出来。”
“姐,今天两桶不够卖,干脆多做点呗!”姜书烊道。
姜奕橙点头:“嗯,我今天再多准备一桶。”
稳定个几天,等新鲜劲过去了,再搭配点别的东西一起卖。
之所以选择辣条,主要看中的就是它成本低、味道够劲儿这两个特点。
但立志要当富婆的人,怎么甘心一天只挣10块钱呢?
要是能给辣条塑封起来,放到各个小卖铺去代销就好了。
走薄利多销的路线,然后把自己脱手出去,再去干点其他的。
不过,耽误之急,还是得把生意稳定下来再说。
有了第一天的开门大吉,老客带新客,姜奕橙第二天的三桶辣条卖得更快了。
早上天刚蒙蒙亮出摊,不到十点,就都卖完了。
新奇的是,昨天顶多只买两袋尝尝鲜的客人,今天就有买的多的了,一买就是三四袋。
“嗨,这辣条味道够劲儿!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没成想这一尝就上头了。
于是,又多了不少一买五袋四袋的顾客。
“一袋就这么两根,刚尝到味就没了,够谁吃啊!”
还有攥着零花钱,脸上脏得跟只花猫似的小学生,瞪着圆圆的大眼睛,包着一嘴的口水喊着:
“姐姐,我要一袋!”
公交车站的人流量很大,再加上矿场大院里小孩们的捧场,姜奕橙卖辣条的速度越来越快。
惹得来得晚的顾客怨声载道:“又没了?就不能多准备点吗?你弄这点够谁买啊!”
姜奕橙望着地上空空如也的5只大桶,感觉自己简直快不认识“这么点”三个字了。
可顾客是上帝,只得赔笑道:“你批评得对,我回头再多准备点。”
一行人兴高采烈的提着空桶往家里走去,不料刚走到院里,就听见了楼道背影处妇女的碎碎念。
“姜家那姑娘落榜了你知道不?”
邻居阮婶捅咕着二楼邱大娘的胳膊,神神秘秘道。
邱大娘往地上吐了口瓜子壳,满脸不屑道:
“这还用猜?我早就料到了。
也就姜家那两口子脑袋里灌满了水,放着双胞胎儿子不疼,天天把个赔钱货当眼珠子。
瞧她家姜奕橙被惯成什么样了……
照我说,女孩子饿不死就行了……”
阮婶不想牵扯进邱大娘和李群芳两家十几年的口角斗争中,尴尬一笑。
不接茬,转移话题道:“我看姜奕橙天天往外跑,说是在公交站那支了个摊,不老少人买。
你说姜家那两口子怎么想的,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抛头露面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