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陛下,你快来看看。”
长孙无忌急切的小跑进来,胖胖的身子上,肉都一颤一颤的。
二凤皱眉放下手中茶碗:“让你去监考,你怎么这么快出来了?”
“我就是从贡院过来的,陛下出大事了,你看看这份试卷!”
“王府有考生交卷了?”
“是的陛下。”
“呵~王府的士子也跟夜小子一般狂傲。”
这么短的时间,李二陛下才不信有人能答完那些考题。
长孙无忌见他如此,很想告诉他:(陛下话说早了,那小子真不是狂傲。)
只是还是眼见为实吧,真告诉他结果,陛下也未必信。
此时二凤已经将那份试卷接过,看着工整的卷面不由夸了句:
“字写的倒是不错。”
看向试卷的答案,李二陛下越看越惊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答:敏于事而慎于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答:在止于至善。
.....
看完贴经,这份卷居然皆答对,这么短的时间就答完且全对,关键字写的还十分工整。
他是知道虞世南在王府教授书贴的,可他是万万想不到这么短时间,王府士子能练到八九分像,那可是当世大家的字,有八九分已属不易。
看向署名,苏哲,他总感觉有些耳熟,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听过。
“辅机,这个叫苏哲的士子现在在哪?”
“还在贡院,我让人看着,陛下是要见见他?”
“嗯,把他找来,能过贴经确实不错,不过,我要试试夜小子时务教的如何。”
过贴经不过就是到地方上当当县学博士,科举真正选取的还是对时政有见解的。
“是,我这就去把他带来。”
“等等,他考的是什么科?明经?”李二陛下叫住要离开的长孙无忌,好奇问道。
长孙无忌有些犹豫,这事他都觉着荒谬,一个小童参加的居然是秀才科。
关键贴经过的如此容易,谁也不敢说时务策就不行,只是陛下会信吗?
“怎么,难道他考的是进士科?”
“不是,是秀才科。”
李二陛下微愣,转而笑出声来:“哈哈哈,好,叫他来!”
这笑声现在可不是嘲笑,而是真觉着开怀,鬼知道他有多么的求贤若渴。
若是王府学子都有这本事,那他可就不用为缺少可信官员发愁了。
没过多久,长孙无忌一脸见鬼的拿着一叠试卷进来,身后跟着的正是小苏哲。
而李二陛下见到苏哲的一瞬间就懵了,这么小?
而且巧合的是姓苏?青雀儿的那个小老师好像也姓苏?
“陛下,王府士子全部交卷,你还是自己看吧。”
长孙无忌有些无奈,这都是些什么神童?
他才离开多大会儿,回去的时候他那个考场居然集体交卷,鬼知道他当时愣了多久才反应过来。
李二陛下更懵了,齐王府有一个这样的天才就令他足够惊讶了,现在这样的天才你告诉我满考场全是?
“审卷了吗?”李二陛下看着那厚厚一沓卷子问道。
“看了大部分,无一错处。”
这些交上来的卷子,全是标准的统一答案,要不是监考够严,长孙无忌都怀疑这些士子作弊了。
“苏哲参见陛下。”
见皇帝陛下目光惊异的瞧向自己,小苏哲不慌不忙的行礼。
“朕记得齐王府学院里有个姓苏的小老师,可是你?”
“回陛下,不才正是小民。”苏哲彬彬有礼的回道。
“跟朕说说,你怎么将这些贴经全部答对的?”
“我等有齐王教授的记忆之法,哪怕天赋差些,最多七日也可记住整本书,区区贴经,小道尔。”
嗯~有夜小子那气死人不偿命的味了,这话不得让那些八十了还在考试的老明经羞愧死?
王府的记忆之法对他不是什么秘密,可绝不向苏哲所言的那般简单。
他自己也试过其中的一些方法,不过效果并没有多好,当时也就没在意。
没想到这些小童居然靠着那些记忆法,七日一本书?
不对,这小童说的是最多七日。
“你方才说天赋不佳者七日记住一本书,那你记住一本书的时间是多久?”
“回陛下,论语我用了一日!”
李二陛下瞬间瞳孔微缩:(朕不会跟承乾学的是假货吧?怎我用那法子一天一篇文章都没记完?这小子一天记完了论语?)
其实李二陛下完全理解错了,苏哲说用半天记下的论语可不是原文那一万多字。
还有大儒注解的释义!
(后世顶尖记忆大师,世界冠军,一本十万字书籍仅浏览五分钟记住全部内容,连内容在那一页都记住。那位被称为天才的记忆大师,还从小患有阅读障碍症)
“听说你考的事秀才科?”
“回陛下,报考的时候我报的全部,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都有报,可他们说只能报一项,所以才选了秀才科。”
李二陛下内心哭笑不得,这话是真欠打:
(回头得跟夜小子说一声,光教学识就够了,这欠揍的说话方式别学。)
“那朕试一试你时务,若是能过,明日的时务你就不用参加了。”
“请陛下出题!”苏哲拱手一礼,站定等待。
李二陛下笑笑,十分欣赏小家伙的表现,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贞观初定,百废待兴,孟子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欲固国本、安黎民,当以何为先?”
小苏哲十分自信的行礼回道:
“回陛下,《尚书》有言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乃治国之根。”
“若践此道,一行 “轻徭薄赋” 之策。贞观初立,民力未复,宜减田赋、免杂役,使百姓休养生息,如汉初 “十五税一”,藏富于民。”
“其二,兴修水利。水利乃农之本,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既可防旱涝,又能利灌溉,如战国李冰筑都江堰,泽被后世。”
“其三,广设义仓。于各州县储备粮草,丰年征购,灾年赈济,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此乃 “养民” 之实。”
“其四.......”
最后,侃侃而谈的小苏哲总结道:
“以民为本,凡利百姓者,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