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做了一个梦。
“霍将军?”刘备看着眼前年纪轻轻的少年神将,惊呼出声。
没有人告诉他眼前之人就是大汉冠军侯霍去病,可他就是知道。
而他的身份,从大汉平原国相刘备,变成了霍去病手下副将。不去怀疑,好似根本没有产生过这个念头,刘备没有想过为何自己会到了此处。
“嗯。可曾有匈奴的消息?”此时正是军队休整之时,霍去病坐在地上,手中握着自己的利剑。
按理说,军队休整,主帅不应如此放松。可偏偏现在他们身处茫茫大漠,几度翻山越岭,眼前的景象却好似根本没有变化,饶是天纵英才霍去病,此时都稍显局促。
“还没有。”刘备皱眉:“要不把那些匈奴人?”
刘备说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兜兜转转月余,一个匈奴骑兵没见着,除了抓来的匈奴斥候没人知道他们现在在哪,是个主帅都想砍人。
“我等身负皇上圣恩,杀了那群斥候,没人指路,该怎么追击匈奴?”霍去病在关键问题上寸步不让。
刘备忽然生出这样的感悟。不过这通常是一名优秀将帅应有的品质,刘备只是稍作感慨,毕竟他也是这样治军的。
“那我把他们分开关押,分别审讯,核对口供?”刘备再次问道。霍去病这次点头称可,并说待会儿他会亲自审讯几位斥候。
负责巡查周边的将领不是刘备,刘备便混进军队当中,与士卒坐在一起。
霍去病手下士卒都是汉武帝亲自挑选的精锐,吃苦耐劳不说,还极其渴望建功立业,因此霍去病行军速度极快,千里奔袭如同一柄利剑插入匈奴腹部。尽管数日奔波,将士们脸上却不见埋怨之色,反而眸中战意充盈,急不可耐地想与匈奴人一决高低。
封建军队对伤亡的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一般在战损达到3%~5%时就会溃败,偏偏霍去病的这支队伍不一样。史载漠北之战战损高达十分之三,刘备估计目前死于奔波途中的士卒就得有3%,但在这支队伍并没有溃散,反而打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这固然与霍去病的统帅分不开联系,但刘备认为,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士卒的质量。把五万黄巾拉来,韩信李靖估计都玩不出花。
刘备偏爱指挥小规模军队的原因同样在此,人少不需要太多军官,刘备可以迅速地提高这支队伍的训练度,做到指挥如臂挥指。
人数越多,越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到了十万人以上的规模,几乎是打仗必出意外,到了那时,人数多体现出的不再是凝聚力,而是拆散队伍的离心力。
或许回去后可以适当地精简队伍。刘备心想。
夜幕降临,大漠中狂风四起。
刘备睡不着,起夜时发现霍去病在与抓来的匈奴斥候在帐中洽谈。二人手握水壶,席地而坐,聊的不亦乐乎。
良久,霍去病走出军营,刘备跟了上去:“霍将军,可是审问出些什么?”
霍去病点头:“皇上为此战谋划已久,抓来的匈奴斥候已调教数年时光,不少人甚至在中原结婚生子,纵是如此,尚有不少人对大汉怀有二心,故意指出错误方向,意图打扰我军行军速度。”
“我派人分别询问匈奴斥候接下来的行军方向,有些人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有些人则是给出假情报。”
刘备大惊,在这茫茫大漠中失去方向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招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这是一件好事,证明那些匈奴人在我军的监管下尚不能统一口径。我已下令将那些存有二心之人枭首,明日他们的首级就在挂在队伍当中。我又从剩下的匈奴人中挑出几个贪生怕死的,今后对他们施以恐吓,两管齐下,不必担心他们耍花招。”
刘备生出钦佩之感,追问道:“我听闻将军许给一些匈奴人战后封侯的奖赏,敢问是否为真?”
霍去病:“为真。”
刘备蹙眉,说道:“我军将士深入漠北,光路途中就有五百多人死亡,他们封侯无望,被抓来的异族却被您许诺侯爵之位,恐怕将士们会不满于您的命令。”
刘备的不满溢于言表,霍去病闻言却哈哈笑道:“玄德多虑。我许诺封侯的匈奴人俱投降大汉已久,对大汉忠心耿耿,若此战他们能活到最后,论功劳也该获得侯位。我只不过提前说出了皇上对他们的赏赐,将士们怎么会不满呢?”
“玄德战前才被皇上派来,在军营中生活的时间较短,还不清楚那些匈奴人与我大汉儿郎们的关系。若是你心中疑惑不减,明日可自行去观察。”
此后一连数日,刘备不分昼夜地观察那些匈奴人,发现他们在降汉的匈奴人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几乎是一呼百应。汉家儿郎对他们也是客气有加,常常与他们相伴。
刘备很是疑惑,抓住一人问道:“为何我汉家人与匈奴人关系这般密切?”
那人答道:“他们降汉数年,在河西之战时就追随霍将军立下赫赫战功,在训练时更是为我们细心讲解匈奴骑兵战法,帮助我们练习应对阵法。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知会损失多少兄弟。我们因而抛弃前嫌,与他们亲近。”
刘备无言,看着匈奴人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他找到了霍去病身上自己远远不如的一点:知兵。
汉武帝派来的是大汉最精锐的士兵,扔到普通部队中最低也是曲长的水准,这样的人义无反顾的充当一位排头兵,想要的无非就是功名利禄。逐利之人,必定会主动清除与他们利益冲突的因素,之前的家仇国恨对他们来说可以舍弃,但为他们带路的匈奴人不能出事。
匈奴人领的是漠北的路,也是他们飞黄腾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