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结束,刘备与孔融步入侧堂。
郑玄已经六十八岁,膝下几子具死于战乱,妻子和女儿还被困于北海,只自己孑然一身来到平原。
原史中,他儿子郑益恩死于建安元年,留有遗腹子。不过由于时间的提前,郑益恩没能留下子嗣。
也因此,郑玄生了大病,并未出席宴会,而是留在侧堂之中。
刘备入堂,见郑玄面容清癯,胡须花白,梳理得一丝不苟,一袭陈旧素袍整洁得体,哪怕生病,依旧散发着学者的沉稳与睿智。
“青州刺史刘备,见过老师。”刘备恭敬地行礼。
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向郑玄求学,这里采用演义设定。
虽说是最外围的弟子,见过郑玄几次还是个未知数,但基本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郑玄目光温和:“玄德,多年不见,你愈发沉稳了。”
刘备微笑道:“恩师教诲,备时刻铭记。若无恩师当年悉心教导,传授经世之学,备哪有今日。”
郑玄轻轻拍打刘备肩膀:“玄德向来勤勉,心怀大志,能有今日成就,皆因你自身努力。”
刘备不动声色:“恩师过谦。昔日求学,恩师不仅授业解惑,更以品德言传身教,让备知晓为人处世之道,方有今日面对困境之坚毅。”
郑玄欣慰点头:“如今汉室倾颓,生灵涂炭,以你的才德,当担起匡扶汉室重任,救万民于水火。”
刘备坚定回应:“备定不负恩师期望,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
郑玄慈爱地看着他,目光满是期许:“好,我相信你。假如有难处,不必独自承担,为师或可解决。”
客套话结束后,郑玄单刀直入。
都是人精,郑玄对刘备心中的小九九一清二楚。
说到底二人是没有多大的师生情的。
郑玄学生上千人,根本管不上不学无术的刘备。
刘备现在特意来拜见,无非是想要郑玄一个态度罢了。
刘备的意思是,咱俩名义上是师徒,你应该允许我使用你的人脉。
国内第一儒的人脉可不是开玩笑的。
原史中郑玄就有郗虑、国渊、崔琰等诸多优秀门生。在全史人物乱入大汉的背景下,他优秀的弟子只会多不会少。
郑玄寄人篱下,靠着张飞才活下命来,自然不会拂面。
目的达成,刘备不打算继续骚扰这位患病老人,道一声“安心养病”后便打算离开。
“玄德且慢!”郑玄唤住刘备:“为师还有一事相求。”
刘备拱手道:“师傅请讲。”
“我膝下数子皆死于战乱,如今只孑然一身,留妻女在北海。日后玄德攻略北海,还请派人寻找。”
刘备点头:“此事乃是学生之职责,自会放在心上。”
郑玄的要求不高,无非是打仗时派几十个人出去找找他的妻儿在哪的事情。郑玄帮了刘备大忙,刘备自然不会拒绝。
近来局势一片大好,刘备的心思渐渐活络。
之前对于郑玄那年方二八的女儿,他只敢幻想。
现在不一样了。
若是操作得当,刘备真能娶到郑玄女儿。
到时候郑玄没有儿子,刘备将彻底继承他的全部人脉!
想到这儿,饶是喜怒不显于色的刘备,嘴角也挂起笑意。
见完郑玄后,接下来便是太史慈与戚继光。
嬴括已经死在了战乱中。
二人业已脱下战甲,太史慈着青色长袍,戚继光着黑色长袍,一同拜见刘备。
“太史慈\/戚继光见过刘青州!”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身形魁梧挺拔,虎背熊腰。修长的猿臂孔武有力,说明主人乃是万里挑一的神射手。颌下须髯随风飘动,更添几分英武。
太史慈以忠义和英勇着称,武艺高强,箭术出神入化,且颇具智谋,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备受赞誉,正合刘备胃口。
武力上,太史慈绝对不敌赵云,但胜在颇有智谋,在东汉算得上一流将领。
戚继光面庞清俊,目光深邃而坚毅,透着洞察战场的睿智。双眉浓而不张扬,彰显沉稳。唇上短须打理齐整,平添几分威严。
戚继光乃是明朝名将,抗倭十余年,历经大小八十余战,扫平倭寇之患。注重军队训练和纪律,创造“鸳鸯阵”等战术,其军事着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位文韬武略式人物。
刘备连说三个好字,两只手分别扶起太史慈与戚继光:“二位护卫孔北海突围而出,真乃壮士!”
二人谦虚道:“刘青州谬赞。”
“哈哈,二人的事迹我多有听闻,不必谦虚。日后攻伐北海,还需熟悉地形的二位做先锋。”
刘备见才欣喜,说道:“你二人本就是孔北海帐下大将,我定不会亏待二位。不如二位在备军中任别部司马一职,各领兵一千五百人可好?”
别部司马这个职务,已经被刘备当万金油用了。
没办法,他可以封的军职不多,校尉肯定不能封于二人,郡尉、县尉不能随军出征,剩下的屯长曲长职务又太寒碜。
思来想去,还是军司马适合二人。
戚继光大喜,连忙说道:“青州大恩,来日必手刃贼首相报!”
戚继光家境贫寒,升迁唯有沙场立功一条途径,在孔融军中地位不算很高。
孔融手底下一共才三千人,他绝不可能可以统领一千五百人。
如今一跃可领一千五百人,他自然喜出望外。
何况他原本的君主孔融在刘备手底下做了一名文官,他这名武将当然是要以刘备为主公了。
戚继光点头答应,太史慈却面露为难。
“慈多谢刘青州好意,只是…慈数月前便答应同乡人扬州牧刘裕征辟,因北海战事而一直拖沓。如今孔北海性命无虞,慈该当离去。辜负青州好意,慈属实惶恐。”太史慈婉拒道。
扬州牧刘裕?扬州牧不是刘繇嘛。因为交通问题,刘备还未曾听说过刘裕。
突然冒出一个新人,刘备心中警铃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