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被打断让周明浩满腹牢骚,谁都不愿意在努力了一整年、胜利在望时被硬生生打断。
然而,当他看到停在院子里的小女孩儿的时候,他郁闷的心情逐渐消散。
“你们怎么把小雪带来这儿了?”周明浩有些惊讶地问。
“这是医生建议的。
小雪的状况已经很稳定,专家说适当的接触新环境可能对她的恢复有帮助。”坐在副驾上的陈晓峰回头解释道。
“哦,那也好,咱们一起过个西式节日吧。”周明浩虽然还有些不情愿,但既然出来了,那就打算好好放松一次。
前面驾驶座上的刘敏和陈晓峰透过后视镜打量着周明浩的状态,近期的疲惫已经让他们很是担心,无奈之下,她们找到了附近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寻求协助。
……
姐妹俩详细描述了周明浩的表现,医生诊断的结果让两人惊惶失措:周明浩或许患上了轻微的焦虑症或妄想症状。
咨询了一些治疗办法之后,他们开始共同计划帮助周明浩摆脱当前的心理困境。
第一步自然是从改变他的生活环境入手。
对于后面隐藏着的更深计划,周明浩全然不知,此刻他只是随着大流跟着行动罢了。
回到自己的居所之后,周明浩很快恢复到那种闭关修炼般的日常状态。
幸好有了陈晓峰这位贴身助手兼厨子的存在,至少周明浩的日常生活质量提高不少。
原来一直靠方便食品解决温饱的日子被一桌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取而代之。
说到陈晓峰的好厨艺真是不得不提,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哪来的时间精力能把菜弄得这般美味。
他曾开玩笑说自己是迫不得已,在家穷得连好肉都吃不起的时候,才学会了各种手艺——山间捕猎、河里摸鱼,抓到了带进镇上的餐厅求人家师傅代劳。
当然,大部分时候只能勉强拿到点残羹剩骨当作酬谢,这点报酬远远不够成本。
于是渐渐偷学到几手真正的本领。
部队生涯又进一步磨练了他的厨技,成就了一名优秀的烹饪者。
陈晓峰性格平日沉默寡言,其实那只是表象,当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他特别能唠叨。
作为保镖这种碎嘴属性似乎与职业素养背道而驰,不过在周明浩看来并无不可,反而是种轻松的调剂方式。
“老板,这又是何方神圣物件?”端着一盘食材下楼的陈晓峰看见周明浩正躺在地板上鼓捣一台古怪机器。
“好东西!它能让人体内部变得像玻璃一样透明。”周明浩头都没抬,仍然埋在装置底部回复。
“天哪!那不就是内家高手传说中的境界——能够自我内视?”
周明浩抬起头白了对方一眼,“我说你能不能少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故事书啊!还内视呢,不如直接给你按个金丹吧。”
陈晓峰认真争辩:“这不是故事里的东西,我师父曾说过习武之人到了一定高度,就能够洞察自身经络运行。”
不管怎样,讨论完毕,工作告一段落。
洗了手之后两人便坐下来享用美食。
饭后,快递送货上门。
搬运工陈晓峰再次上阵,将大批包裹一股脑搬进屋中。
两人齐心合力终于在一个晚上搭建好了这台复杂的仪器。
熬了通宵,次日清早倒头便睡,醒来已经是午饭时间。
简单吃过午饭,周明浩前往合作医院找小雪的主治医生进行深入交流。
“您确定您造出的是可以用以检测患者血管血栓情况的设备?”医生听到介绍后张口结舌,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周明浩耐心解说道,这是一种改进型x射
当x光穿透人体时,部分光线会被设备周围的特殊材料吸收。
由于不同人体组织的密度存在差异,x光的穿透效果也各不相同。
通过收集并分析这些变化信号,计算机能够生成相应的图像数据,随后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供观察的照片形式,从而清晰展现人体内部不同层面的结构。
张伟解释了一通,可那名医生依旧是一脸困惑。
随后,那位医生叫来了更多的同事,包括医院的院长。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伟只好承担起科普讲师的角色,详细讲解自己这项发明的工作原理。
经过张伟耐心的阐述,在场众人总算有所了解。
不得不承认,这样巧妙的构思确实令人赞叹。
假设这一切并非虚幻而是现实,那么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见证这台设备的功能展示。
既然如此好奇,那就简单!于是张伟带着一群医务人员来到了他的实验室,这里距离不远,非常方便。
大伙围绕这个洁白庞然大物充满了疑问,仅凭表面很难看出所以然来。
院长提议,在医院范围内寻找一些志愿病人来实际操作一番。
之后的日子里,这座楼的一层几乎被医疗人员占领了。
看着冲洗出的x光片,众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他们深感自己正在书写历史新篇章,并由此衍生了一个全新的医学影像检查学。
将x光片交付给医生不过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任务是基于这一初步成果进行更多测试,以期进一步优化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的价值——说到底,仪器虽好用,但是医生需要掌握阅读片子的能力,同时还需要结合大量实例与解剖知识等才能形成完备的新学科。
这代表着怎样的前景?学术论文啊!医学领域难道就不讲究论文吗?答案自然是肯定要的!而且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性贡献使得每个参与者都热血沸腾。
院长希望把这套装置搬回自己的医院使用,张伟欣然允诺且给出了相当优惠的价格——五十万美金,院长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这笔交易。
这真的贵么?这是推动现代医学进步的巨大成就,开创全新的研究方向。
相比之下区区五十万又算得了什么?即使提升到五百万也定能找到资金支持者吧!
数月过后,一系列研究结果登载于世界级知名期刊上。
整个医界一片哗然。
各类访问请求纷至沓来,院长当然不会错过此般盛况所带来的利益。
办院初衷为何?盈利其次,名声第一!如今声望与财富双收,何乐而不为?
来自全球各地人士齐聚合众国东部某城只为目睹这部奇迹之机。
就在这个时候,李华入驻的小楼挂起了招牌。
“史蒂夫”坐在其中心中百感交集。
日前,他意外荣登《华尔街金融杂志》封页,标题曰:“一个幸运但不可理喻的投资。”因着ct机问世事件影响广泛,原研者瞬间成为金融市场追逐的对象;得知李华曾经资助此事后,其远见卓识让人惊叹不已。
细想整个经过,人们才恍然:原来不过是对伙伴一时同情拿出区区十万换取5%分红权益这般随意决定罢了!大众内心释然,不是因为眼力问题,而是纯粹碰运气所致呀。
“张明你真称得上一位天才人物!”巴恩毫不吝啬赞美话语。
“抱歉不能再让你参与到我们新的企业中来。
要知道目前这种机器根本没有大规模生产能力。”
“非也非也!金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难题!清楚你现在身价值几何乎?”只要点个头同意合作开发计划书项目融资几千万乃至数亿美元完全轻松加愉快。
毕竟事关世界生命攸关大事谁会在乎花销大小嘛?
张明坦言制造这样一台复杂程度极高的设备过程极为艰难尤其内部搭载先进的计算技术要求起码超出现有技术水平十年以上才行等等因素限制导致产量难以增加。
然而随着若干研究单位成功获取此类装备继而实施剖析验证果然证实上述断言无误——即便忽略其余部件单单计算能力领先当今市面上产品至少跨越两个世代。
就这样业界掀起一股浪潮纷纷聚焦关注背后功臣到底何许人也。
媒体记者趋之若鹜守候在他日常工作的那个小楼门口企图采访这位神秘人物可是每每扑空。
事实上秘密通道早已修建连通往霍普金斯医院内部确保进出安全便利故而轻易避开那些追踪纠缠的目光。
期间保持低调稳定运作每月仅维持最低生产量既保质又保市场新鲜期待同时逐步拓展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稳扎稳打赢得长远发展契机 。
“经理,这里有您一封信,刚从总公司转过来。”张强一看到李伟走进办公室,就举起手中的信封递了过去。
“给我的?谁会给我写信?”李伟有些诧异地接过信,这些年在国外工作,很少收到个人信件。
李伟拆开信封,仔细读了一遍。
瞬间,他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你好,李先生。
也许你并不是我要找的人,如果是,请忽略这封信。
但如果你是李伟,那我真的很希望你能回复我。
我很想念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落款署名是方琳。
他们已经有整整六年没有见面,这是第一次得知关于她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