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军统帅部那宽敞而肃穆的大厅里,此刻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热烈的气氛仿佛要冲破屋顶。将领们纷纷簇拥在希特勒身旁,各种溢美之词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元首,此次基辅合围之战,我军一举歼灭苏俄八十多万人马,这等辉煌战绩,实在是可喜可贺啊!”戈林满脸堆笑,极尽谄媚之能事,向着希特勒恭敬地鞠躬道喜。他那圆润的脸庞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眼中闪烁着讨好的光芒。
然而,希特勒并未被这一片赞誉冲昏头脑,他神色沉稳,缓缓开口道:“庆贺嘛,或许还为时尚早。消灭基辅的西南方面军,实乃形势所迫,无奈之举。只要西南方面军一日存在,中央集团军群便如芒在背,难以毫无顾忌地进攻莫斯科。毕竟,那八十多万苏军随时都可能对我军右翼构成致命威胁,叫人如何能安心啊。”希特勒微微眯起眼睛,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清醒洞察与深深忧虑。
稍作停顿后,希特勒清了清嗓子,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达命令:“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 ,即刻调集古德里安将军的第二装甲集群迅速北上,令其与埃里希·霍普纳的第四装甲集群以及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紧密配合中央集团军群,一同发动‘台风行动’。”
提及埃里希·霍普纳,他可是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四位装甲集群司令之一。在军事领域,他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被公认为当时德军中最具战争智慧的统帅之一。此次“台风行动”,希特勒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期待他能在战场上再创佳绩,为德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克鲁格元帅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希特勒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他微微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担忧。随后,他悄悄凑近陆军总司令沃尔特·布劳希奇元帅,压低声音嘀咕道:“虽说基辅合围战果斐然,但不可否认,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已然错失。依我看,这“台风行动”恐怕是凶多吉少,最终恐怕难逃失败的命运。”
布劳希奇元帅闻言,脸色微微一变,赶忙竖起食指放在唇边,轻声告诫道:“嘘!可千万别让元首听到你这番话,否则,元首那雷霆般的咆哮,可不是你我所能承受的。”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惶恐,仿佛已经预见到希特勒发怒时的可怕场景。
在这欢快热烈的氛围中,希特勒再次提高音量,郑重宣布道:“战后的乌克兰,要迅速组建傀儡政府。务必全力收集一切可用资源,诸如粮食、钢铁、石油、煤炭等等,统统用于支持战争。不过,在执行过程中,手段尽量温和些,切勿激起民愤。”
从希特勒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的真实目的不过是想最大限度地搜刮乌克兰的资源,至于乌克兰民众的权益,显然并未被他放在心上。这一做法,逐渐让原本支持德军占领的乌克兰民众心生不满,他们的态度也慢慢从亲德转向重新支持苏俄。
此时,德国的柏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远在意大利的罗马,却因墨索里尼的一个决定而蠢蠢欲动。墨索里尼野心勃勃,竟命令意大利军队悍然进攻南斯拉夫,妄图在巴尔干半岛大肆扩张势力范围。
墨索里尼此举,实在是极不明智。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分散了联军的兵力,使整体作战力量受到削弱,更糟糕的是,耗费了意大利大量的石油储备。此后,意大利在能源方面陷入困境,不得不长期依赖德国的接济度日。这可把希特勒气得不轻,常常忍不住在私下里对墨索里尼进行抱怨。
而在遥远的大明王朝,同样是一片忙碌景象,举国上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整军备战。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全力研发坦克反应装甲。
大明王朝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一项目,实则是因为明军装备的谢尔曼坦克存在诸多弊端。这款坦克的装甲较为薄弱,犹如一层脆弱的外壳,难以有效抵御敌方的攻击。更为致命的是,其配备的汽油发动机极易起火燃烧,一旦被击中,往往瞬间就会燃起熊熊大火,被士兵称之为“朗森打火机”。这个略带嘲讽的外号,恰恰精准地反映了谢尔曼坦克在防护和防火性能方面存在的严重弱点。
明军高层深知,若大明王朝日后参与世界大战,以谢尔曼坦克现有的性能,无论是面对德军性能卓越的黑豹坦克,还是俄军坚固耐用的 t34 坦克,都毫无优势可言,甚至可能在战场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这一劣势,在之前的一些模拟对抗与实战检验中,已然暴露无遗。
因此,为谢尔曼坦克安装反应装甲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这一先进技术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就算大明王朝愿意出重金购买,也难以如愿。后世的几个大国对这种技术严防死守,严格保密,禁止其在国际间流通。
无奈之下,朱由检只能凭借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知识,为大明王朝军工部门提供一些思路和相关资料,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行开展研发工作。因为他深知,这项技术对于未来明军装甲部队投身欧洲战场至关重要,一旦研发成功,将为明军带来足以改变战争态势的巨大优势,使其在战场上牢牢占据主动权。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利坚的政客们也在紧锣密鼓地为战争做着全面准备。
在罗斯福的智囊团精心谋划与建议下,美国国内大部分工厂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所有的生产线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原本生产民用产品的机器,如今纷纷轰鸣运转,开始生产各类军工产品,从翱翔天际的飞机,到驰骋海洋的军舰,从陆战之王坦克,到威力巨大的大炮,再到运输物资的卡车等等,应有尽有。
另一方面,大批堆积如山的物资被运往各个港口,整齐地装上轮船。这些承载着战争希望的船只,沿着北极航线和印度洋航线,浩浩荡荡地驶向苏联。
美军参谋部通过精准的情报网络,已然得到确切消息。在巴巴罗萨战役的残酷厮杀中,苏俄军队遭受重创,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装备,其中包括上万架飞机、上万辆坦克。美军高层深知,倘若苏联得不到美利坚及时且大量的援助,莫斯科这座苏联的心脏城市,必将岌岌可危,甚至可能沦陷,进而对整个欧洲战局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此刻,整个世界仿佛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所有的战争参与者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忙碌运转。而在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做出了一件令全体英国人蒙羞的蠢事。
德国海军在海军元帅邓尼茨的精心策划与指挥下,大力开展潜艇破交战。德国 U 型潜艇如同幽灵般频繁出动,组成令人生畏的“狼群”,在广袤无垠的大西洋上,对盟军的运输船队展开了疯狂袭击。以 1667 年至 1668 年期间为例,“狼群战术”取得了极为显着的战果,大量盟军商船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中被无情击沉,海面上时常漂浮着船只残骸与物资碎片。这一战术严重影响了英国的战争潜力和作战能力,使其海上运输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不仅如此,德国海军还出动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和俾斯麦战列舰,在大西洋和北冰洋航线上横冲直撞,疯狂狙击过往的英国船队。英国商船队在德军的双重打击下损失惨重,大量物资沉入海底,给英国的战争物资补给带来了沉重打击。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一向以强硬着称的丘吉尔却昏招迭出,做出了一个令英国彻底丧失海上优势地位的决策。在丘吉尔的主持下,英国为了换取美国的 50 艘老旧驱逐舰,与美国达成了《驱逐舰换基地协议》。
协议规定,英国将其在西半球从纽芬兰到英属圭亚那的 8 个至关重要的海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长达 99 年之久。而作为交换,英国仅仅得到了美国的 50 艘老旧驱逐舰。这一协议的达成,让美利坚海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海上战略要地。
在朱由检看来,这 50 艘老旧驱逐舰不过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废铁,根本无法对战局产生实质性的改变。然而,丘吉尔那顽固执拗的性格,却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亲手毁了大英帝国历经几百年苦心经营所创造的基业,实在令人惋惜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