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哼着小曲儿,心情颇好。
清溪村的“点石成金”行动,效果出奇的好。
他没真去点石成金,而是用从现代化学知识里扒拉出来的“配方”,搞了场小型“魔术秀”,把石灰石和粘土烧成了水泥,又用水泥修补了村里的破庙,让村民们见识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谛。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要真正保护好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需要的不仅仅是几袋水泥,更需要大笔的资金。
这点小打小闹,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
真正的战场,还在朝廷!
“解缙兄,资料整理得怎么样了?”李明呷了口茶,目光炯炯地望着解缙。
解缙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从一堆竹简里抬起头来,一脸疲惫:“重九先生,咱们收集到的资料已经初步整理好了,从古籍善本、碑刻拓片到古代建筑图纸,应有尽有。只是……”他顿了顿,“这些东西太零散了,恐怕难以说服那些老顽固。”
“老顽固?”李明挑了挑眉,“你说的是那些整天就知道喊‘国库空虚’的家伙?”
解缙苦笑一声,点了点头。
朝中那些不重视文化保护的官员,就像一块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想要撬动他们,谈何容易?
果不其然,李明还没来得及向礼部提交申请,那些“老顽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各种流言蜚语在朝堂内外传开,说李明是“败家子”、“玩物丧志”,甚至有人说他是想借着文化保护的名义中饱私囊。
“啧啧啧,这些人不去写小说真是可惜了。”李明听到这些传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有些好笑,“想象力这么丰富,不去编故事简直是浪费人才啊!”
他深知,流言止于智者。与其跟这些人打口水仗,不如用事实说话。
于是,李明带着整理好的资料,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礼部的大门。
礼部衙门里,气氛凝重。
官员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像霜打的茄子似的。
国库空虚,各部门都在哭穷,礼部更是捉襟见肘。
“重九先生,您也知道,如今国库空虚,这文化保护……唉,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礼部一位官员苦着脸说道,一脸的无奈。
李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将带来的资料一一展示出来。
残破的古籍、风化的碑刻、摇摇欲坠的古建筑……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在场的官员们陷入了沉默。
“诸位大人,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如果我们不及时保护,它们终将化为尘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明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他接着展示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修缮后的古籍焕然一新,破损的碑刻重新焕发生机,修复后的古建筑巍峨壮观……
“这些成果,仅仅依靠我们现有的微薄资金,就已经取得了如此显着的成效。如果朝廷能够加大投入,我们将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李明慷慨陈词,
那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看到这些成果,也不禁动容。
“重九先生所言极是,文化保护确实刻不容缓。”一位官员率先表态。
“是啊,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不能任其流失。”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
就连那位哭穷的礼部官员,也改变了态度:“重九先生的这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啊!我这就向户部申请,增加对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
李明心中暗喜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争论不休的大臣们,眉头紧锁。
“皇上,臣以为,文化保护固然重要,但也要量力而行。如今国库空虚,实在不宜再增加开支。”一位大臣慷慨陈词。
“臣附议!文化保护乃是细枝末节,当务之急是发展民生,增强国力!”另一位大臣也站出来反对。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李明身上,沉声问道:“重九,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明上前一步,朗声道:“皇上,臣以为,文化保护并非细枝末节,而是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大事!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迟早会枯萎凋零!”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我大明初立,百废待兴。文化保护,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我中华文明,更可以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认同感,这对于巩固新生的王朝,至关重要!”
朱元璋听后,陷入了沉思。
李明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他豁然开朗。
“好!重九所言甚是!”朱元璋一拍龙椅,大声说道,“朕决定,增加对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
李明走出皇宫,长舒了一口气。
虽然争取到了更多的资金,但是……他抬头望了望天空,喃喃自语道:“这只是开始……”
一位身着黑衣,头戴斗笠的神秘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恭喜九公子,旗开得胜……”
李明走出皇宫,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丝满足。
虽然争取到了更多的资金,但他的眉头仍微微皱着,仿佛有一道无形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轻声喃喃道:“这只是开始……”
突然,一阵轻微的沙沙声从他的背后传来,像是有人正悄悄靠近。
李明猛然转过身,只见一位身着黑衣、头戴斗笠的神秘人站在那里,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恭喜九公子,旗开得胜……”神秘人低声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诡异的意味。
李明的目光与那神秘人对视,心中顿时警觉起来,一股不详的预感在他心头弥漫。
“感谢你的恭喜,但这条路还长着呢。”李明微笑着回应,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警惕。
他微微侧身,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变故。
神秘人微微点了点头,仿佛在暗示什么,然后黯然消失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