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银刀计一
顾白在白帝城开了府邸,终于有了立足之地。
这些日子,顾白每日都得接待好几波人,这些人为了巴结顾白,真的是非常的卖力,这让顾白明白有权,人的身份就大大的不同了。不停的有人来让你站边。
随着顾白在民间的名气越来越大,顾白也成了云州的英雄。什么满门忠烈,什么配享太庙。世间英烈三千,顾家独占二九。
一晃好几个月,事情越传越神,仿佛襄阳城战败的是源州军。官员们不吝赞赏,百姓们津津乐道。
每天上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他甚至还收到了一青楼的拜帖。看着紫薇阁的落款,顾白也是一头雾水,真是什么人都有啊,原本收到一些酒楼的拜帖就已经够夸张了。不过拜帖却夹杂着几粒黑色的小颗粒,顾白隐隐闻到了火药的味道,顿时明白了。
这一日,许炳仪来到了顾白的府邸。
襄阳城破,对于许炳仪来说,当然是巨大的损失,他的势力几乎都在南疆,如今南疆几乎都落入源州军。他来找顾白,也是想借顾白之口,讲述那日襄阳城之战,白澄是如何英勇抵抗,为国捐躯,只是苦于没有援兵支持,才导致失败。
白澄是他的女婿,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每年从白澄那里也能得到不少的孝敬。如果此次丢失城池,变成为国捐躯,性质就变了。以前他向陛下说,陛下自然是不愿意信,丢失城池理应受罚;如果现在顾白去说,或许就有希望。届时,白澄也就变成了云州的英雄。如果哪一天,夺回南疆,或许白门庆能要回襄阳城。
此次许炳仪见顾白,带满了诚意。一盒的银票摆在顾白面前。
“许大人这是何意?无功不受禄。”看着那些银票,顾白也是不明白这许炳仪唱的是哪一出。
“顾都尉,不必介怀,我只是想听听那日襄阳之战的真实情况。望顾都尉能说与老夫听。”
“我想,襄阳之战,应该有战报吧,大人应该知晓了才是。”
“那战报皆是郭宣所写,把责任全部推到守将白澄身上,那白澄是我女婿,我了解他的为人,断然不会如郭宣写得那般不堪,现在所有人都认为是白澄指挥不力,失了襄阳城。”
“小人那日只是在和百姓一起守城,至于军中指挥之事不甚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襄阳之败,是败在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援造成的。并没有什么指挥不力之说。”
“顾都尉所说可愿负责?”
“小人所说的句句属实。那日城中跑出很多军士,大人可派人去查便是。”
“好的。老夫明白了。明日定要参那郭宣一本。”
“大人,小人有耳,大人如此坦诚,着实让小人惶恐。”顾白现在可不能明着站队。
“顾都尉无妨,老夫是和那郭若廷不睦,当初起义,要不是我许家军中肱骨多,他郭家能调动二十万大军镇压,结果现在,郭家却想动我许家,我自然是要反抗的。”
“当初之事,小人不清楚。”
“那就不打扰顾都尉了,如需顾都尉向陛下陈述襄阳之战时,还望顾都尉能实话实说。”
“当如此。”
待许炳仪走后,顾白出了一身冷汗,这云州朝堂党派之争如此激烈的吗?丝毫不避讳。不过这样也好,有缝的蛋,虫蚁更易叮。
朝堂上,许炳仪再次参了郭宣一本,参郭宣私自驻兵池口,不援助襄阳,才致使襄阳城破,而襄阳城守军英勇抗敌,理应嘉奖。双方的人,各执一词,吵闹不休。郭若南已经听烦躁了。
如今襄阳城之事早已经过去了,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还死揪着不放。这许炳仪难道不明白,我把责任推到郭宣身上,那郭宣还会积极防御吗?适可而止就可以了,毕竟郭宣是郭家。
哎,想要些补偿是吗?那就找机会给一点吧。
南疆。襄阳城。
休息了半年时间,叶伦开始对南疆动手了。
兵分两路,一东一西,东路由诸葛勋带领一万人,西路郑向宁带一万人,策略很简单,破城后,城中富户勋贵全部斩首,田地都分给百姓。
这就造成了富户们纷纷弃城而逃,百姓们开门相迎。战争出奇的顺利,南疆几城也知道,云州已经放弃他们了,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拿下。
大量富户带着家丁来到云州,寻求庇护。郭宣借机收编了他们的,丢城之将,本就无路可退,能得到郭宣的庇护,他们也不敢有怨言。短短又过了半年,郭宣一边借着顾白的名声,一边强行收编南疆富户,在池口征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已经有快有二十万了,用富户勋贵的钱财来征兵,真的是爽歪歪。
池口兵力的变动,很快引起了落鹰潭的注意。
不出几日,许炳仪和文俭益都接到了池口增加了大量兵力的密报。征兵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速度。这郭宣想干什么?
帝都。白帝城。
郭若南看着池口的密报,也是沉默不语,他允许郭宣自主增兵,可是他不允许密而不报。郭若南知道自己是如何得到现在的位置的。他不想再现一次。这些年来,他一直悄悄打压权臣,特别是那些手握重兵的人。
他不相信郭宣会有什么想法,可是又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他需要和郭若廷谈一谈。
御书房内。
郭若南把密报递给郭若廷,郭若廷吓了一跳。
“陛下明鉴,宣儿你是了解的,他对郭家忠心耿耿。他只是还未来得及上报,毕竟这么短时间,征了那么多兵,要操练,造册等等,要花时间。”
“我也相信郭宣,不过群臣一直弹劾,我也要拿出证据说服才行啊。”
“要不,我叫宣儿回北方去。”
“我知道你生气,我也是相信郭宣,才把这事告诉你的。你叫郭宣把新征的兵调往落鹰潭。交给许文平操练。”
“好的。”
……
郭若廷气不打一处来,看似郭家得了江山,却是处处受掣。这郭若南也是的,如果郭家不掌握重兵,到时再来一次政变,看你怎么办?郭宣这么做,都是为了郭家的江山。好不容易征的兵,要交给许文平,那可是许炳仪的爪牙啊,难道许家还不够大吗?
正走着,却突然见到顾白朝御书房而来。
两人迎面碰上。
“顾都尉,别来无恙啊。”郭若廷有些懊恼顾白,当初也是郭宣为顾白请的功,可这顾白却经常和许炳仪、司徒鹰等人见面。
“柱国大人,别来无恙。”顾白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郭若廷,看脸色,应该是受了委屈。
“顾都尉找陛下可有什么事?”
“我想和陛下请示下,准备去池口前线。听说郭将军在池口招兵买马,我要去助郭将军一臂之力。”
“哦,如此甚好。快去吧,不要让陛下等久了。”郭若廷没想到顾白要去池口。
御书房内。
郭若南见到了顾白。对于顾白,郭若南还是很满意的,现在他成了云州百姓心中的英雄。
“顾白,你来找朕有什么事?”
“陛下,我听说郭将军在池口征兵,小人想去池口助将军一臂之力。”
“顾白,你认为郭将军能打败源州军,收回襄阳吗?”
“我见过郭将军练兵,有大将风范,只要有足够的兵力是可以收回襄阳的。”
“你是真正和源州军交锋过的,你和我说说真实的源州军是什么样的。”
“源州军很强,强在火器。火器弥补了他们的各种弱势,过于依赖火器,源州军不重视战术的运用。多场胜仗,也让源州士兵过于骄傲。如果我们战术运用得好,是可以击败源州军的。”
郭若南陷入了沉思,火器是很强大,可是就他看到的那火铳也没有传说中的那里厉害,操作很复杂,更换弹药时间过长,按道理,在冲锋战中,应该很容易冲破其阵线。
“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打败源州军。”
“源州是小国,兵源有限,兵力不足十万。全赖其有火器之利,想要打败源州军,打消耗战是最为保险的,只要对方没有兵力,火器再多也是没用的。”
虽然郭若南对于顾白的人换人的办法感到不适,但确实也是最为可行的办法。自己的优势,就是人多。用自己的优势去对付敌人的劣势,是取胜之道。
“顾白,那你和朕说下,那襄阳之战的真实情况。”
“这……”
“你只管照你看见的说。”
“当日的襄阳之战,确实是非常的惨烈,十数万军民拼死抵抗,英勇殉国……刘将军带兵出城和敌人正面冲锋,已经冲入敌人阵中,奈何兵力太少,遗憾败退,错失最好的机会。白澄城中,带着百姓在城中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百姓无兵无甲,不敌敌军,如果当时城中的是精锐士兵,襄阳城或可守住。”
听了顾白这么一说,郭若南也产生了怀疑,难道郭宣真的欺骗了自己,他战报上的都是假的?
“顾白,你下去吧,去池口的事我准了。”
“谢陛下。”
顾白从御书房出来,遇见了在此等候的郭若廷。
“顾都尉如何,陛下准了吗?”
“嗯,陛下准了,我过两日就去池口。”
“那太好了。你到了池口,告诉郭将军,让他抓紧时间征兵,尽快打下襄阳,让陛下放心。”
“这,郭将军如何会听我的,征兵、打襄阳都是大事。”
“你就说是我说的。”
“郭将军如何肯信。”
郭若廷想了片刻,解下身上的银刀,交给顾白。
“这是我的贴身之物,郭将军看了便知道了。”
“好的,我一定带到。”顾白一边接过了那银刀。
郭若廷终于高兴了一些,陛下让顾白去池口,也就是同意了池口的征兵了吧。
待顾白离开,郭若南独自思索起来。他有些头疼,事情有些复杂了。
他开始明白当初楚隆的苦楚了,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自己又患得患失,自己完全丧失了作为臣子那时的果断。
他是不相信郭宣会有什么不臣的想法,可郭宣的做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襄阳城一战,他为什么不出兵援助呢?难道真的是保存实力,有别的想法?连顾白都知道,只要和敌人拼人力,是有机会获胜的,即使不胜,后续再派军队攻击,襄阳城没兵也是守不住的。郭宣难道会不知道?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