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昆明到了应天,足足花了一个月有余。毕竟他们人多势众,不像三虎只是一人一马,而且朱元璋还坐的马车,自然时间要更久。
一进应天城,蒋瓛便大口地呼吸着应天的空气。
“一走这么多天,我都快忘了应天的风是什么味了,不过好在这里还没怎么变。”
朱元璋这次带走的锦衣卫也都是应天本地人,他们离家这么长时间,也有些思乡情怀了。但是朱元璋可不会给他们时间休息,因为在皇宫里,还有一件大事等着他去处理。
现在已经过了早朝的时分,所以朱元璋没有去奉天殿,而是直接去了上书房。毕竟除了朝会,其余的时间里,太子朱标都会带着一群大臣在这办公。朱元璋推开上书房的门,发现朱标带着一群大臣,正在一个沙盘前面合计着什么,一旁还有专人记录着。
“怎么回事?到底发生什么了,把朕给叫回来了?”
朱元璋既然进了宫,自然就换上了象征身份的龙袍,走进上书房的时候,还不忘用手整理一下金冠。
“我不是跟您说了吗,打仗的事情。”
朱标依旧在看着沙盘,都没有抬头看朱元璋,也没有行礼。但是一旁的大臣们却没有他这么用过,见到阔别已久的皇帝回来,自然纷纷下跪磕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臣们这一拜倒是给朱标整清醒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在跟亲爹朱元璋说话,而是在跟洪武皇帝汇报。于是急忙也下跪叩首。
“父皇万岁!儿臣不知父皇回宫,有失远迎,还请父皇恕罪!”
“行了,别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你那信上就一句话,边疆有战事,父皇请速归。多一个字都懒得写,你就不能把事情说完,结果让朕这一路上辗转反侧,说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标嘿嘿一笑。
“有些事情还是别写太具体了,要不然就没神秘感了,毕竟军国大事还是得父皇做主嘛,儿臣还年轻,翅膀毛还没长齐呢,打仗的事情还是做不了主。”
这倒不是朱标谦虚,他就算有心调动军队出征,也无能为力。毕竟现在大明的军权还是在朱元璋身上,朱标虽然说德高望重,但是调动军队指挥战争还是得朱元璋拍板做决定。要是他也能调个几十万大军,那他就不是太子,不是代理皇上了,完全就是皇上了。虽然朱元璋也经常想把这个权力赋予他……
“说正事,什么时候,在哪,谁敢嚣张,准备怎么去打?”朱元璋这时候已经进入到了专业指挥的状态,一言一行绝不拖泥带水。
“启禀皇上,北元太尉纳哈出,本来是大元开国元勋木华黎的后代,现在率领着二十万大军盘踞辽东,虎视眈眈。他们控制了蒙古到朝鲜,还有女真驻地。对我大明北疆构成了很大威胁。按照之前的商议,我们一直派人去安抚招揽,但是这纳哈出不仅拒绝我们的招抚,最近还屡屡侵犯我们大明疆土,其心昭然若揭。”兵部尚书对形势最明了,自然也是他向朱元璋汇报。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然后闭上了眼睛。
“这帮蒙古人还真是不知道疼啊!之前徐达和常遇春还没把他们打怕是么?现在以为手里有一些散兵游勇,就敢跟咱大明叫板了?还纳哈出,听这个名字就不像什么好人!当真以为徐达死了,常遇春老了,我们大明就没有可用之人了吗!不就是区区二十万人么,咱大明现在可是兵多粮足,能打仗的人何止百万?既然他们想玩,那朕就陪他们玩玩!只是朕能打得起,十年八年也不是个问题,朕怕他们打不起,怕他们耽误了放牧的时间!”
众人哈哈一笑,毕竟朱元璋一向都是好战分子,刚才那番话已经代表他们立场了。而众位官员也觉得,朱元璋一回来,这大明才有了主心骨,不是朱标不够优秀,实在是他老爹魅力太大。
“皇上,那您的意思就是打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
“打!而且得狠狠地打,要打就得打得漂亮,打得提气!更要赢!朕就派出最优秀的将领,配上工造司最新打造的火铳和火炮,把这帮蒙古人赶回姥姥家!”
“好!”
“说得太好了!”
“皇上这话听着就硬气!”
众多官员纷纷随声附和,倒不是恭维,只是泥人还有三分火气,这蒙古人都欺负到家门了,大明养了这么多兵丁难道就是吃素的了吗,这一仗就得像朱元璋所说的,不仅要打,而且要赢。毕竟没什么能比一场大胜仗更提气的了。朱标也忍不住笑了,原来朱老四这么好战都是因为遗传他老爹的啊,这朱元璋根本就是,只要我方占优势,那两横一竖就是干。也怪不得朱老四北征了那么多次,只能说这是家族遗传的。
但是朱标此时也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元朝廷虽然灭亡了,但是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直都有反扑的趋势。他本来以为,自己身为穿越者,改良了弊政,增强了赋税和军力,大明军队就应该无往不利。但是事实证明,他好像对历史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大。尤其是他引以为傲的连发火铳和红衣大炮,好像并没有快速推进历史进程,这让他大为不解。
“尚书大人,我们明军现在每一支军队里,不是都是有配备了连发火铳和红衣大炮的么?为什么在草原上的斗争还不占上风呢?”
兵部尚书也不是吃干饭的,他还真就分析过这个问题。
“启禀太子殿下,工造司发明的连发火铳和红衣大炮确实威力惊人,但是也有短板。其一就是制造水平有限,基本上只是上万人的军队才能配备几门大炮,上百支火铳,在大规模骑兵作战的战场上,这些东西能发挥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的大。而且无论是火铳还是大炮,都缺乏机动性,攻坚战和守城战好用,不代表平原战也有用。主要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融入战法,抵御骑兵冲击。而大炮更是沉重,很难搬运。其三就是跟气候有关,草原一到了雨季,便连绵阴雨,无论是大炮还是火铳,一遇到水就失了效果。所以现在无论是火铳还是大炮都是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却无法左右战局。而太子殿下发明的地雷也是一样,只能提前布置,埋伏战,还不能算是尽善尽美。”
朱标虽然之前依靠着穿越者的智慧打赢过不少战争,但是他确实不是军事专业的,所以也没有考虑得那么全面。今天听到兵部尚书的分析,才明白自己终究是有些狭隘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战役,又岂能是几支火铳,几门大炮能决定的?自古以来能以少胜多者,都是依靠着天时地利人和,武器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后世不也出现了,在武器装备绝对落后的情况下,仍然打赢了侵略者的情况么?只能说打仗不是小孩过家家,不能纸上谈兵。想得再多再好,也得有精于指挥的将领,还有悍不畏死的士兵。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尚书大人不愧是打仗的行家,这一番观点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啊!只能说我还是缺少战场的淬炼,还得学习啊!”
兵部尚书也是一笑,然后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智慧过人,光是开发武器,以及建国之前的几场关键战役,军事才华就展露无遗。但是太子殿下是治国的人才,所以没有将更多的心思放到这上面来罢了。否则太子殿下也必是一代名将。但是太子殿下的思路和建议,对于行军打仗确实有很有用,所以太子殿下也不用妄自菲薄。”
朱标心里暗想,早知道我也去凤阳军事学院进修一下了,这事还是怪老朱啊,他光想着让我干活,成为政商界人才,但是这带兵打仗就有所欠缺了。回去赶快多看看刘伯温留下的兵法,多学一点是一点,打铁还得自身硬啊!
朱元璋听着他们二人的漂亮话,也是忍不住笑了。
“别老说那些漂亮话了,打仗可不只是堆人命,最重要的还是指挥者的水平,以及后备的物资药品,粮草兵器。换句话说,打仗也就是烧钱。但是这钱又不得不烧,毕竟咱也得一下子把对方打趴下了,他才不敢再蹦跶!”
朱元璋一语道破天机,这么多年,徐达常遇春带兵横扫四方,好不威风。但是重要的还是后方稳固。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他们,给他们调集粮草器械,筹钱,才能让他们肆意挥霍。要不然打着打着就没钱了,那士兵吃不上饭还不得哗变啊。
“标儿,钱粮这些事一直都是你管的,咱也一直没问你攒了多少钱。这样吧,朕要是派出去三十万大军,你能为大军准备多少军费?”
朱标摸着下巴,非常淡定地来了一句。
“既然父皇说要打了,那我也不藏着掖着了,一百万两银子可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