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曹逸来到学堂,看到陈玉轩和一个男孩在座位上谈论。
他走上前去,拱手作揖道:“师弟,早啊!这位是?”
陈玉轩连忙起身介绍:“师兄,这是夫子新收的学子,叫杨傅。”
杨傅也赶紧起身行礼:“见过曹师兄。”
曹逸笑着道:“昨日还谈论这个课桌是谁的了,夫子也不说。”
陈玉轩也跟着笑道:“是啊,没想到是杨师弟的。”
杨傅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让诸位师兄费心猜测了。”
曹逸拍了拍杨傅的肩膀:“无妨无妨,以后大家都是同窗,相互照应。”
这时,一阵微风从窗口吹进,轻轻翻动着桌上的书页。陈玉轩看了看窗外,说道:“这风来得倒是时候,让人心情都舒畅了不少。”
杨傅附和道:“是啊,感觉连读书都更有精神了。”
曹逸微笑着说:“那咱们可得趁着这股精神头,好好用功。”
曹逸率先翻开书本,清朗的读书声响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陈玉轩和杨傅也不甘落后,跟着大声诵读起来。一时间,整个教室里书声琅琅。
曹逸读得专注认真,每个字都仿佛带着力量。陈玉轩则边读边微微点头,似乎在领悟书中的深意。杨傅初来乍到,还有些生疏,但也努力跟上节奏。
李夫子听着曹逸他们的读书声来到课堂,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轻轻迈进教室,站在讲台上,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待读书声暂歇,夫子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学子,读得甚好。”
曹逸、陈玉轩和杨傅闻言,连忙起身向夫子行礼。
“曹逸、陈玉轩,这是新来的学子杨傅。杨傅勤奋好学,日后你们要多多切磋交流,共同进步。”李夫子郑重地说道。
曹逸面带微笑,拱手道:“杨师弟,往后一同努力。”
陈玉轩也热情地说:“杨师弟,有不懂的尽管问我和曹师兄。”
杨傅恭敬地回礼:“多谢曹师兄、陈师兄,日后还望多多关照。”
李夫子满意地点点头:“甚好,那咱们开始今日的课程。
课程结束后,曹逸主动走到杨傅桌前,说道:“杨师弟,方才夫子所讲,你可都明白了?”杨傅面露难色,摇了摇头。
曹逸耐心地为杨傅讲解起来,陈玉轩见状也凑了过来,不时插上几句自己的理解。
午休时,曹逸收拾好书本,准备回去吃饭。他刚迈出学堂的大门,就发现杨傅也跟在身后走了出来。
曹逸不禁好奇地转头询问:“杨师弟,你这也是要回家吃饭?难道你家也在镇上?”
杨傅微微一笑,轻轻点了点头,缓声道:“曹师兄,实不相瞒,我乃是镇上富商杨家的子弟。” 说话间,杨傅的脸上带着一抹谦逊,目光平和地看着曹逸。
此时,微风拂过,吹起他们的衣角。
曹逸微微一惊,随即笑道:“原来是杨公子,失敬失敬。”
杨傅连忙摆手:“曹师兄莫要这般说,在这学堂里,咱们都是学子,不分什么公子不公子的。”
曹逸点头称是,心中却暗自思忖:这杨家在镇上可是赫赫有名,不知杨傅此来求学,是真心向学,还是另有他因。
杨傅似乎看出了曹逸的心思,说道:“曹师兄,我虽是杨家子弟,但真心渴望能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不想只凭家中财富虚度光阴。”
曹逸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杨师弟有此志向,令人钦佩。”
两人一路闲聊,不知不觉已到了分岔路口,各自别过。
曹逸回到家中,只见二娘正在厨房忙碌,三姐在一旁帮忙摆放碗筷。
他稳步走到桌前坐下,说道:“二娘,三姐,今日学堂里多了个师弟。”
二娘从厨房探出头来,问道:“哦?是何许人也?”
曹逸沉稳地回答:“是镇上富商杨家的子弟,叫杨傅。”
三姐停下手中的动作,好奇地凑过来:“杨家子弟?那定是富贵人家出身,不知为人如何?”
曹逸微微沉思片刻,说道:“初来乍到,目前看来倒也谦逊有礼。”
二娘将饭菜端上桌,笑着说:“逸儿,你可要与同窗好好相处。”
曹逸点了点头,说道:“二娘放心,孩儿心中有数。”
回去学堂时,曹逸远远就看见杨傅和陈玉轩正谈得开心。他加快脚步走近,只见杨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陈玉轩有说有笑。
曹逸目光落在杨傅的穿着上,心中不禁暗暗思忖:他身为富商杨家子弟,今日这穿着却如此普通,真是低调得很。
他走上前,笑着说道:“你们聊什么呢,这般高兴。”
陈玉轩兴奋地说:“曹师兄,杨师弟给我讲了个有趣的故事。”
杨傅看到曹逸,微微颔首:“曹师兄。”
曹逸回以微笑,心中对杨傅的好奇又多了几分。
下午,曹逸、杨傅和陈玉轩三人端坐在学堂里,认真听李夫子讲课。
李夫子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解着书中的精义。曹逸目光专注,手中的笔不时在纸上记录着要点。杨傅微微前倾着身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陈玉轩则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思考。
他们积极回答着李夫子提出的问题,声音响亮而自信。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
三人恍然惊觉,时间竟过得如此之快。
曹逸伸了个懒腰,说道:“这一下午,真是充实。”
杨傅笑着附和:“是啊,感觉收获颇丰。”
陈玉轩也说道:“咱们可得好好温习,不能辜负夫子的教导。”
说罢,三人收拾好书本,结伴走出了学堂。
曹逸没有将心思放在探知杨傅的想法上,他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中。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房间,曹逸便已起身诵读经典。夜晚,繁星点点,他仍在油灯下奋笔疾书,整理笔记。
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李夫子的教诲,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间休息时,别人在闲聊嬉戏,他却在默默思考夫子所讲的内容,试图举一反三。
曹逸的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稿,他的心思完全被学问占据。虽然杨傅的出现曾让他有过短暂的好奇,但他深知自己的目标,不能被旁的事情分心。
就这样,曹逸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坚定地前行着,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的目标迈进。
李夫子上课时,先是讲解基础的学问。他站在讲台之上,手中拿着书卷,声音洪亮而清晰。
“诸位学子,今日之课,先从这基础之理说起。”李夫子目光扫过众人。
曹逸正襟危坐,认真聆听。他深知自己年后要参加科考,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
李夫子讲着讲着,突然目光落在曹逸身上,说道:“曹逸,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逸起身,略作思考,便条理清晰地回答了出来。
课堂继续进行,李夫子又多次抽曹逸起来回答问题。
课后,李夫子还将曹逸叫到书房解答他的一些疑问。
“曹逸,你此次科考,切不可掉以轻心。”李夫子语重心长地说道。
曹逸恭敬地回道:“夫子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陈玉轩和杨傅在相处中越来越熟悉,课余时间常常能看到他们并肩而行,交流着彼此的想法和心得。
陈玉轩经常给杨傅讲曹逸在学堂做的事,还有曹逸的过往。
“杨师弟,你不知道,有一次学堂夫子布置的文章,所有人都觉得难以下笔,可师兄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那文章写得真是精妙绝伦,让夫子都连连称赞。”陈玉轩说得眉飞色舞。
杨傅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钦佩:“曹师兄果真厉害。”
陈玉轩接着说:“还有啊,曾经有一场学辩,师兄面对诸多刁难,却能沉着应对,引经据典,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那曹师兄以前也是这样刻苦努力吗?”杨傅好奇地问道。
陈玉轩笑了笑:“师兄一直都是如此,他刚入学堂时,就立志要学有所成,每日早到,晚归,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杨傅不禁感叹:“难怪曹师兄有如此成就。”
在陈玉轩的讲述中,曹逸的形象在杨傅心中越发高大,也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向学。
一日,两人在学堂后的树林中散步,陈玉轩不经意间提及:“杨师弟,你可知师兄过年后就会离开学堂。”
杨傅听闻,脸上露出惊叹之色:“啊?如此之快!曹师兄的才学如此出众,学习进度更是令人望尘莫及。”
陈玉轩微微一笑,轻拍杨傅的肩膀:“你初来不久,有所不知。师兄一直如此优秀,我们都习惯啦。他每日刻苦用功,那股子钻研的劲头,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杨傅忍不住说道:“陈师兄,你说咱们得多少年才有资格去参加县试啊?”
陈玉轩停下脚步,抬头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这可不好说,得看咱们的学问精进程度。以师兄为榜样,若能持之以恒,勤奋刻苦,或许三五年便能一试。”
杨傅皱着眉头,小声嘀咕:“三五年?这时间可不短啊。”
陈玉轩转过头看着杨傅,鼓励道:“莫要心急,学问之事急不得。只要咱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积累,终有一天能达成所愿。”
杨傅握紧了拳头,眼神坚定:“陈师兄说得对,咱们不能好高骛远,得踏踏实实地学。”
微风轻轻拂过,吹起他们的衣角,仿佛也在催促着他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