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黄巢这个落第秀才的出现,难保我华夏不会成为白象那样的种姓制度国家……”罗玉华赞道。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徐爱立马赞道,“黄巢告诉我们,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可容易太多了,他这才是配享太庙的真英雄……”
“好家伙,这诗听起来很有气势啊,这个黄巢到底是个什么人?”刘邦又开始好奇起来了。
“在公元869年,唐帝都长安朱雀大街上,暮色四合,行人稀寥。”罗玉华说道。
“突然,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身材高大男子身跨枣红大马急驰而来。他张弓搭箭、回首望月,一箭射向了背后的城墙,然后驾马绝尘而去。”
“唐都守城官兵一看有箭射来,赶忙卧倒,一阵惊慌。”
“待镇定下来之后,发现那支箭矢上竟有书信一封。”
“而那封信上,写的,就是这首《不第后赋菊》。”她笑道。
“而将这首反诗用这种方式投递而来的,正是黄巢,史上最强的落榜生……”
“此话怎讲?”汉居里,刘备带着关张赵以及诸葛孔明几人,已与刘彻这位老祖宗相认了。
爱哭的刘皇叔在哭湿了一包纸巾后,总算是缓了过来,结果刚一抬头便听到了这句话,不禁大吃一惊,下意识的便开了口。
“主公……”孔明轻摇鹅毛扇,笑着解释道,“这应该就是刚刚天幕提到的,那个什么科举的制度吧……”
“这个人,想来应该是没有考中科举,所以才被说是落榜生的吧……”李世民作为孔明的头号粉丝,立马凑了过来。
面对偶像,李二凤也秒变迷弟眼,殷勤的样子,和小朱棣有的一拼……
天幕上,罗玉华还在给大家讲述黄巢的故事。
“公元820年,黄巢出生于曹州冤句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荷泽的一个盐商世家。”她介绍道,“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盐都属于政府专营物资,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民间是不得染指的。”
“而贩运私盐在唐代可是重罪,是要杀头、诛灭九族的。”
“可风险大,往往也意味着利润也大,黄家就靠着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积累了一笔财富。”
“然而贩运私盐虽然很挣钱,但毕竟是违法经营,属政府打击对象,黄家也不想世世代代过这种刀口舔血的日子,就想转型、漂白上岸。”她继续道。
“而他们则把希望寄托在黄巢身上……”
“从小,黄家就不让他接触私盐生意,而是让他一门心思读书,上最好的学堂、请最好的家教。”
“为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黄巢能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
“而小黄巢倒也不负众望,他自幼便聪明伶俐,文武兼修,除了长得有点【不尽如人意】外,其他没毛病。”
“然而就是这点不尽如人意,使得黄巢科举入仕的理想彻底破灭……”
“这是何意?”刘邦不解的问道。
“黄巢曾三次参加科考,前两次是文考,因晚唐科场上的各种黑暗,世家门阀不肯做人,把百姓当下等人,拿朝廷当自己家。”
“他们几乎垄断了科举考试的榜单……”罗玉华嫌弃的说道,“那些门阀世家的小孩一出生,屁事不用干,财富,地位,权利,那都是唾手可得的……”
“如果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来看,我们这样的,连寒门都算不上,只能算流民,是不配谈理想的……”
“而黄巢,一个有些财力的寒门学子,在晚唐这种制度下,前两次文试落榜,实属正常。”
“但第三次,他参加的是武举考试,比的是硬功夫,是真刀真枪的比试,不太好作弊,这对黄巢来说,完全就是个好机会啊。”
她继续道:“黄巢也不负众望,以知天命之年,力挫各路好手,从县衙到州府,一直厮杀到长安,进入决赛,并最终在决赛中胜出。”
“眼看着黄巢即将将武状元的桂冠揽入怀中时,奇葩的事情出现了……”她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唐朝的武举考试制度,不单考硬实力,而且要求【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意思就是,光能打是不行滴,还要长得高大帅气,就是到战场上,不用动手就能迷死人的那种。”
“而黄巢的相貌,我们刚刚就说过了,有些【不尽如人意】。”
“就这样,先天不足”的黄巢又一次被拒之门外。”罗玉华叹息道,“而这一次对他打击更大。”
“这不是自己有没有本事考上的问题了,用相貌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这不就是对人格的侮辱嘛。”
“所以黄巢有多愤怒,不用想,也可以想得到的。箭发反诗,也是表达了他强烈不满和复仇心态。”
“搞笑的是,这首反诗在报到朝廷后,唐懿宗只顾着打马球、念佛经,迎佛骨舍利。”罗玉华叹道,“而面对黄巢写的反诗,他却只是一笑而过并表示,【科考的举子没考上,有怨言,发泄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话听着多么的豁达开明啊……”她笑道,“可是唐懿宗不拿黄巢当一回事,不代表黄巢就愿意算了的……”
“在断了科考念想后的黄巢,转而接手家族私盐生意,并很快的成为名闻一方的盐枭。他的实力不断壮大,也为将来举事积聚了力量。”
“黄巢所在的晚唐时期,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唐帝国早已垂垂老矣,行将就木,政治更加黑暗,官吏更加腐败。”
“而公元875年,濮州私盐贩子王仙芝,就因走私盐被查抄,成了被官府通缉的要犯,无奈之下,他逃到了长垣县,和另一个私盐贩子尚君长联合发动了起义。”罗玉华继续道。
“他们很快就拉起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号称【草军】,王仙芝被推举为大首领。”
“这支起义军,很快攻占了长垣县城,并成燎原之势,不断烧向周边州县。”罗玉华叹道,“而此时已经对朝廷充满仇恨的黄巢,在听到王仙芝造反的消息,大为振奋。”
“他也在家乡曹州冤句县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响应王仙芝,作为私盐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没多久,黄巢就和王仙芝就合兵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