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我不管你和皇帝之前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你们却并不打算追究。我感到很失望。
这件事情我会和他们做到底,既然他们希望突厥人从西北方向进军打入皇城,那就如他们所愿吧。
从今天开始,我会利用我太平将军的名望,开始一遣散西北至皇城这一路上所有的百姓。
只要愿意往东南方向逃难的,我会在荆州和登州两个方向大肆开梁,有多少我就接济多少。
没有粮食,冀州军是不可能竭心尽力的为你们皇家作战,那些世家更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而出力,我倒要看看突厥人真正打进皇城之后,他们是要俯首称臣还是奋起反击。”
说完这番话,陈旭带着李沁姝瞬间消失。
再次出现的时候,陈旭已经重新来到了徐国伟的身边
“参见公子,听闻公子带着粮食一路北上,这时想必应该到达赣州地界才对。怎的会重新出现在这里。
难道说路上出生什么变故,请公子明示国伟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徐国伟何其聪明,在陈旭出现的第一时间就料想到了原因。
“皇帝对百姓的死活不顾,一心只为世家大族,既然如此,我何必与他为伍?三天之内如果有圣旨下达登州,那么一切还有转还的余地。
如果三天之后仍旧没有圣旨,就广开告示,让西北方向的百姓全部进入荆州和登州的地界。
徐国伟从现在开始你要秘密联络各方面支持太平将军名号的土匪杂役以及百姓。
我要他们在十天之内形成一股稳定的力量,能够平安地将百姓从西北方向接济过来,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我会让马文和张义来帮你。”
听到陈旭的吩咐,徐国伟郑重的点头。
之前怀化县出事,天下各地响应尚且算得上是群龙无首,现在如果有陈旭亲自出面。这偌大的大乾皇朝怕是就要从此翻覆了
一念至此,徐国伟微微叹息他不知道在路上发生了什么,让陈旭竟然会如此气愤。
只是从现在陈旭的态度看来,这件事情不可能善了
就在陈旭紧锣密鼓的安排之时,皇帝终于还是将这件事情捅上了朝廷
“你们实在是太放肆了,钦差卫队,你们竟然敢当众劫杀更派出大量杀手,你们难道以为朕真的查不出来到底是谁动的手吗?”
皇帝愤怒地将杨震手书的奏章扔在地上。
从内卫那边得知陈旭的本领之后,皇帝就已经收起了要与陈旭对抗的心思
更何况现在在皇帝看来只要能够帮助他稳固皇朝,管他神仙还是骗子,通通可以忍让。
只是没想到,一念之差竟然会酿成如此大错。
对方当着杨震的面消失,而且现在登州境内太平教活动频繁,一看就是受到了陈旭的授意。
一天之内瞬步千里,这不是神仙手段还是什么?
朝堂之上,下面的诸多大臣面面相觑。有些人虽然心里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让皇帝生了这么大的气,却还是只能低下头装作不知道
“看来你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了,不过这也是你们换来的手段,我并不生气,或许你们在看了这份奏章之后会有所动容吧。”
一边说着,皇帝将内卫以及杨震这段时间收集到所有关于世家大族不利的证据全部扔在了地上
“这里面不仅有关于你们这段时间如何掉级杀手围剿钦差卫队的,还有你们如何在暗地里活动通敌卖国的。
你们莫不是真的以为朕对你们的行为一无所知?”
听了皇帝的这番话,在场的诸多大臣浑身一震,首先行动的是没有任何嫌疑的那群人,他们最为关心朝堂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这批人看完了奏章之上的所有记录之后,这才震惊地将目光放向那些个王公大族身上
“各位大人,这奏章之上所述之事莫非是真的?你们可知这是何等结果?如果突厥人真的从西北方向一路南下到了皇城。
试问有谁能够迅速驰援皇城能否坚持那么多天?你们通缉卖国到底安的是什么心?难道你们就要眼睁睁的看着我大乾就此葬送在突厥人的手下吗?”
一群人慷慨陈词。而那些被训斥的人则是面露不屑
就算这些事情真的被捅上了朝廷又如何?他们既然敢击杀钦差卫队就已经做好被皇帝清算的准备
说白了皇帝就算敢杀他们,难道敢杀他们背后的家族吗?要是将他们这些大臣的家族全部连根拔起,这大乾皇朝不一样等于是灭亡了
杀了他们皇帝依旧得从他们这些人的家族当中选拔人才,然后继续任用
皇朝易倒,世家不灭,这句话可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看着这群人事不关己的样子,皇帝心中的那一股无明火终于还是被勾了起来
他本来想的是这群人在他面前认错,他借坡下驴把这群人杀掉,然后真的如他们所想那样继续在世家大族当中选拔人才任用,给陈旭一个交代,也给百姓一个交代
可是这些人傲慢无比,连皇帝都不给丝毫颜面,这还得了?
终于皇帝还是下定决心将他们以他们背后的世家大族全部拔起。
“看来你们是没打算承认自己的错误了,既然这样的话就都去死吧”
皇帝的话音落下,朝堂的大门被缓缓关闭内卫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落走出来,然后收起刀落将所有名单上的人全部杀死
片刻时间大堂之内血流成河,起码死了一半的官员。
看着倒下的尸体,皇帝的内心也升起一股无力感,这下子西北边境的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可是他这朝堂又该如何运作呢?
“着令各州郡县立刻选拔人才,向上聘用。要立刻补齐朝堂之内的空虚,向冀州边军拨款五十万银两,用以修缮居百姓房屋建筑用以装备冀州边军。
卓令升国师大人为陕北道处置使兼冀州都督总领一切冀州军政要务,凡事如朕躬亲可先斩后奏不问缘由,即可发令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