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三十二
仙途寄情:《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赏析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
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
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
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出自唐代皇帝李隆基之手,是一首满含道教意蕴的五言律诗。诗作以李抱朴前往灊山仙祠修行的经历为线索,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的憧憬,以及对李抱朴修行成果的深切期许,读来意境悠远,韵味深长。
诗的开篇“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极具画面感与象征意义。“城阙”指代长安的宫阙,作为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长安宫阙巍峨壮丽,象征着人间极致的繁华与权力巅峰,“天中近”更赋予其一种神圣而崇高的色彩,仿佛直逼天际,彰显出人间都城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而“蓬瀛海上遥”中的蓬莱和瀛洲,在道教传说里,是云雾缭绕、仙人栖息的海上仙山,那里琼楼玉宇、仙草灵禽,代表着超凡脱俗、逍遥自在的仙境。这两句将城阙与蓬瀛对举,一近一遥,一实一虚,鲜明地勾勒出人间与仙境的巨大反差,为全诗奠定了超脱尘世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仙境的无限遐想。
颔联“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巧妙运用道教典故。“归期千载鹤”源于道教中“千年鹤”的传说,仙鹤在道教文化里是长寿与祥瑞的象征,往往与仙人相伴,修行者历经漫长艰苦的岁月,待功德圆满、修炼成仙之时,便会如千年之鹤般归来,寓意着李抱朴经过长时间的修行终将达成超凡境界。“春至一来朝”则洋溢着温暖与希望,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象征着新生与美好。诗人借此表达对李抱朴修行圆满归来的热切期盼,想象着他在春日荣归,给人间带来如春日般的生机与希望,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颈联“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生动展现了李抱朴的修行生活。“采药逢三秀”中,“三秀”指的是灵芝,在道教文化中,灵芝被视为象征长寿与仙术的灵物。此句描绘出李抱朴在山林间采药时偶然遇见灵芝的画面,一方面体现出修行过程的艰辛,需要跋山涉水、深入山林;另一方面,灵芝的出现又给修行增添了一份幸运与美好,暗示着修行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也不乏意外的收获。“餐霞卧九霄”中,“餐霞”是道教独特的修炼方式,修行者通过吸纳云霞的精华来滋养身心,象征着他们超脱尘世的追求,力求与天地灵气相融,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九霄”指代高空,是常人难以企及之处,进一步强化了仙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李抱朴已置身于九霄之上,与天地同寿,尽显修行生活的神秘与超凡。
尾联“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将对李抱朴修行成就的期待推向高潮。“参同如有旨”中,“参同”指的是《参同契》,这是道教炼丹领域极为重要的经典,蕴含着深奥的炼丹理论与修行秘诀。此句暗示李抱朴若能深入领悟《参同契》中的奥义,掌握其中精髓,便能在修行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就仙道。“金鼎待君烧”中,“金鼎”是炼丹的关键器具,在道教修行中,通过金鼎炼制出的丹药被认为能助人成仙,是修行成果的象征。诗人以“待君烧”直白地表达出对李抱朴未来成就的殷切期盼,仿佛已经看到他成功炼丹、飞升成仙的场景,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开篇对人间与仙境的对比,到中间对修行生活的细致描绘,再到结尾对修行成就的美好祝愿,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诗中大量运用道教意象和典故,如蓬瀛、千载鹤、三秀、餐霞、参同、金鼎等,使诗歌充满浓厚的道教色彩,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意境。同时,语言优美凝练,对仗工整,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通过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李隆基对道教修行的深深向往,也能体会到他与李抱朴之间深厚的情谊,更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皇帝对道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在弘扬道教文化、推动道教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成为研究唐代道教文化的珍贵文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