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三十三
春日游苑:生命与盛世的礼赞
《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这首诗,传为唐代李隆基(也有说法是张说所作)之作,整首诗围绕春日游苑的经历展开,用细腻笔触勾勒出苑囿春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和君主的美好祈愿。
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一作般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逐联及整体赏析
诗的开篇“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奠定了全诗欢快明朗的基调。“三阳”在传统文化里是春天的象征,当春日的第一缕曙光洒下,整个世界仿佛被重新唤醒。“丽景”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万物生辉的画面,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春天独有的蓬勃气息。“早芳辰”则强调了春日清晨的那份清新与美好,此时的苑囿,宛如一个刚刚梳妆完毕的少女,容光焕发,娇俏动人。“四序佳园物候新”进一步拓展了视野,诗人将目光从春日聚焦到四季轮回,指出春天作为四季之首,给这座美丽的园林带来了全新的风貌。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在春天表现得尤为明显,花草树木开始抽芽吐绿,蛰伏的动物渐渐苏醒,处处充满着新生的力量。
颔联“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仙境。“梅花百树障去路”,想象一下,眼前是一片盛开的梅林,数百株梅树竞相绽放,花朵层层叠叠,如粉色的云霞般绚烂。这些梅花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似乎故意要阻挡人们前行的脚步,让人不得不停下匆忙的步伐,细细品味这份繁花似锦的美好。每一朵梅花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瓣细腻,花蕊娇嫩,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为春天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温柔。“垂柳千条暗回津”,沿着蜿蜒的河道,千条垂柳依依垂下,细长的柳枝随风轻舞,像是绿色的丝带在风中飘动。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使得回旋的水边变得影影绰绰,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柔美的氛围。柳树在春天是最早发芽的树木之一,它们的嫩绿代表着春天的活力与希望,为整个苑囿勾勒出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颈联“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捕捉到了春日里动物们的生动瞬间,充满了生活气息。“鸟飞直为惊风叶”,春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栖息在枝头的鸟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起,扑闪着翅膀飞向天空。它们的身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矫健,或三两成群,或独自翱翔,为春日的天空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里生命的跃动。“鱼没都由怯岸人”,当人们漫步在岸边时,水中的鱼儿似乎察觉到了动静,迅速潜入水底。它们灵动的身姿在清澈的水中一闪而过,只留下一圈圈荡漾的涟漪。这一细节描绘出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鱼儿的胆怯与人类的出现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尾联“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将情感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升华到对国家和君主的祝愿。“惟愿圣主南山寿”,诗人以“南山寿”这一传统意象,表达了对圣主长寿安康的殷切期望。在古代,君主的健康与统治的稳定息息相关,一个贤明长寿的君主是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何愁不赏万年春”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祝愿背后的深意,诗人相信,只要有圣主的英明治理,国家必将长治久安,人民也能够长久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光。这里的“万年春”不仅指自然的春天,更象征着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心。
整首诗以春日游苑为线索,从清晨的明媚春光,到繁花垂柳的园林景色,再到动物们的灵动瞬间,最后落脚到对国家和君主的祝愿,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同时,诗中巧妙地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怀,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厚。这不仅是一首对自然美景的赞歌,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祈愿,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广阔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