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六十三年十二月二十
下午,阳光明媚,亲卫队总旗杨卫青步履匆匆地走进房间,向坐在书桌前的李三汇报情况。
“少爷,这是秦怀玉统领给您的一封信。”杨卫青毕恭毕敬地将信双手递上。
李三接过信,随意地放在一边,然后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杨卫青,问道:“这次剿匪完成得怎么样?”
杨卫青挺直身子,回答道:“总体情况还算顺利,少爷。这次剿匪,秦统领一共出动了七个百夫队,他们分成三组,每组两个百夫队。其中一队负责包围土匪窝,另一组队则负责进攻。同时,还有一个百夫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策应这三组。”
李三微微点头,表示对这种战术安排的认可。接着,他追问:“伤亡情况如何?”
杨卫青的脸色略微凝重了一些,回答道:“第一轮战斗时,伤亡比较大。六个土匪窝,我们一共战死了十七人,重伤三十五人,轻伤七十八人。不过,随着后续战斗的进行,我们逐渐掌握了主动,伤亡也有所减少。”
“整个剿匪行动结束后,最终的伤亡数字是:战死二十三,重伤四十二,轻伤一百三十八。”杨卫青补充道。
李三沉默片刻,思考着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然后,他缓缓说道:“嗯,这个伤亡数字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战死和重伤的人数加起来,差不多是一个总旗的人数了。不过,比我预想的要好一些。看来,秦怀玉的练兵还是有效果的。”
杨卫青听了李三的话,心中稍感宽慰,他知道少爷对这次剿匪行动的结果还算满意。
“亲卫队伤亡如何?”李三一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关切。
杨卫青挺直了身子,面带自豪地回答道:“我们没有伤亡,少爷。”他的语气坚定而自信,显然对自己所带领的亲卫队表现非常满意。
李三一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他接着问道:“说说家兵吧!”
杨卫青调整了一下思绪,然后详细地说道:“第一轮剿匪行动已经圆满完成,我们为此召开了总结大会,会议持续了整整两天。从伍长、小旗到总旗、百夫长,每个人都要对这次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秦统领认为,家兵基地里剩下的人员以及几处护院也应该拉出去练练,以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李三一沉思片刻,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他说:“可以,这次剿匪行动完成得相当出色。那么,再谈谈战利品吧。”
杨卫青兴奋地回答道:“这次剿匪收获颇丰,不仅消灭了大量的土匪,还缴获了不少武器、盔甲和其他物资。这些战利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实力。”
李三一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这些战利品对于男爵府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希望通过这次剿匪行动,不仅能够清除匪患,还能让自家的家兵和护院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战斗水平。毕竟,这些人将来可是要保卫男爵府封地的重要力量。
“这次剿匪行动可谓是大获成功啊!”杨卫青的声音中透露出些许兴奋,“我们一共剿灭了两千七百一十七名土匪,还俘虏了一千一百五十人。更重要的是,我们缴获了大量的财物,其中白银就有八百六十三万七千五百余两,金子两万九千一百余两,珍珠宝石更是装满了二十六箱!此外,还有各类马匹一千七百五十五头……”
杨卫青详细地汇报着这次剿匪的战果,每一项数据都让李三一感到满意。他微笑着听着,心中对这支家兵队伍的表现越发肯定。
“按照少爷您之前的吩咐,金银和耕牛都已经交给老宅的管家鱼富贵了。”杨卫青继续说道,“现在家兵基地那边全员都配备了马匹,已经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骑兵部队。除去我们自己使用的马匹,其他的驼马、骡子和毛驴都交给了男爵府工地的管家荻华。剩下的财物,我们也都按照您的指示,全部交给了接受人。”
李三一点点头,表示对杨卫青的安排非常满意。他知道,这次剿匪行动不仅为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锻炼了家兵队伍的实力。
“嗯,你们这次做得很好!”李三一赞许地说道,“大家都辛苦了!先去休息一下吧,让那些在暗处接应的人出去侦查一下,密切盯住剩下那十三家土匪窝的情况。”
“是,少爷!”杨卫青应道,然后转身退出了小院,去传达李三一的命令。
待杨卫青离开后,李三一打开了秦怀玉的信,逐行阅读时,发现情况正如杨卫青所说,只是更为详细罢了。
秦怀玉在信中对如何处理这些俘虏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他建议将一小部分俘虏补充到近家兵基地和护院中,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防御能力。
其次,秦怀玉认为可以考虑在胭脂城以外的内地保留一两个土匪窝,让他们继续存在并从事一些不方便由自己人去做的事情。这样一来,既能利用土匪的灵活性和隐蔽性,又能避免直接牵扯到自己的名声和声誉。
最后,秦怀玉提出在胭脂城北边的草原上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游牧军事队伍。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情报的领先地位,还能在必要时迅速采取行动。毕竟,如今自家的全部基业都集中在胭脂城,而那些府兵和自己的手下似乎并不能完全依靠。
读完秦怀玉的信,李三一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善加利用这些土匪确实能够减少许多麻烦事。从秦州各大势力在土匪窝都有分布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土匪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既然秦州如此,其他地方恐怕也相差无几,那么胭脂城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李三一越想越觉得秦怀玉的远见和卓识确实令人钦佩。他的建议不仅考虑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还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安全。李三一决定仔细斟酌这些提议,并与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商讨,以制定出最合适的策略。
经过长达半个时辰的深思熟虑,李三一最终还是决定采纳秦怀玉的建议,并回复道:
“在胭脂以外建立土匪窝的提议甚佳,可从三个备选地点中择一而用,至于具体人员安排,待后续再行商议。此外,有关游牧军事部署一事,便交由秦怀玉全权统领。”
接着,李三一继续写道:“第二阶段的家兵历练计划,其中十个土匪窝点的相关信息,亦已告知于你。此次剿匪行动,当以解决游牧土匪问题为先,待此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之后,方可如上次一般处理战利品。”
最后,李三一在信中注明:“具体的开始时间,届时会另行通知。”
待书信撰写完毕,李三一即刻唤来亲信侍卫,将这封重要的信件火速送往秦怀玉处。
然而,就在刚刚,李三一忽然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前府中从未出现过家兵战死或重伤的情况,但如今既然已经发生,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对这些家兵及其家属进行抚恤,以及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后续生活。
如今朝廷所给予的抚恤,表面上看是二十两银子,再加上些许粮食。除此之外,若有战死者,县衙每月还会发放二百文的安抚金,直至其配偶离世或最小孩子年满十六岁为止。
然而,李三一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记录时写道:
李府对于所有为府里战死的人,一次性抚恤金五十两,且每月会给予家属一两银子的补贴。如果死者生前的工钱超过二两,那么补贴将会按照其工钱的一半发放。这种补贴会一直持续到配偶去世或者最小孩子十六岁。此外,若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李府将优先考虑录用这些战死人员的家属。
对于在府里身负重伤的人,李府同样给予优厚待遇。一次性抚恤金为三十两,而后续产生的医疗费用则全部由府里的财务承担。同时,每月也会给予一两银子的补贴,若工钱超过二两,同样按照工钱的一半进行补贴。若因伤去世,后续的补贴将按照战死的标准继续发放。而且,一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李府也会优先考虑这些重伤者的家属。
如此一来,李府所提供的抚恤标准,名义上比朝廷的高出不止一倍。这样做虽然会增加一些开支,但却能让府里的人感到更加安心,没有后顾之忧。毕竟,不能让那些有功劳的人,在流血之后还要流泪啊!
写好以后,再抄写两份,分别给秦怀玉统领,管家鱼富贵,情报程铁牛。
这一天上午,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卫所代理百户长陆小兵终于回来了,这个消息是石二带来的。
石二:“少爷,陆小兵此次回来并非久留,而是要带着家人一同离开,跟随张易中前往内地州担任百户一职。”
对于这一情况,李三一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毕竟,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们曾与两位宣旨官员一同上路,期间或许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得陆小兵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李三一想了一下道:“陆小兵随礼一百两银子,算是对他的送别之礼,希望他一路顺风。同时,对于其他六十三户中愿意离开的人家,每家也给予十两银子作为路费。而其他选择离开的人,则需要收回之前所发放的奖励、安家费以及所有物资,然后便可自行离去,且以后我的势力用不录用。”
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石二便返回了卫所。
如今,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卫所的军户数量已经达到了三百户。由于人数过多,为了合理安排,多余的军户都被打发到了马坊镇的封地去了。
三百个军户,组建了两个百户队,石二任卫所副所长,把这批回来的人,愿意留下的,打散进去两个百夫队,在组建两个小旗的亲卫队。李三一不在期间统管所有事宜。
大武六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上午
亲卫队百夫长宇文飞匆匆忙忙地赶来,向李三一禀报:
“少爷,刚刚接到监视人的紧急消息,鱼河堡靠近胭脂方向的那个小土匪窝,似乎有逃跑的迹象。”
李三一闻言,脸色一沉,骂道:“他NN的,这群土匪真是狡猾,到嘴的鸭子竟然还想飞!立刻传令董全勇,率领两个百夫队前去围剿,绝不能让他们逃走一个!记住,不要俘虏,直接格杀勿论!”
宇文飞连忙应道:
“是,少爷!那这次行动,我们亲卫队该派谁去呢?”
李三一略作思考,摇头道:
“不用亲卫队,让麻伟带一个总旗的胭脂城人马过去即可。他过去的主要任务是把战利品拉回来,并清点好账目。”
宇文飞有些疑惑地问道:
“少爷,为何不让亲卫队参与这次行动呢?”
李三一解释道:“亲卫队已经经历过不少历练了,这次正好让其他百夫长和总旗的人也上去练练手。麻伟这人挺不错的,有头脑,能文能武,是个可造之材。”
宇文飞恍然大悟,点头道:
“原来如此,少爷英明!我这就去传达命令。”
李三一挥手道:“嗯,快去快回,动作要快!”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三日前的一场例会说起,这个处于胭脂地界外五里,在鱼河堡(县)地盘,他们打劫一般商队,但是像李三一那样路过的全骑兵,是不敢的,像秦宇辉、熊毅武那样的大规模商队也是不敢的。
这个土匪窝的大当家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对自己的能耐有着清晰的认知。所以,他只会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在这一路上的好几家客栈里,都有他安插的眼线,其中三家就是他们的产业。这些眼线们会密切关注过往客商的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他。其实一个土匪窝,有三成的人都在外面搞情报、货物变现,七成的人在老窝负责老家、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