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课堂之《灵枢·动输》
小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跟老孙给大家带来一段特别的相声。老孙,您知道咱中国传统医学里有本特牛的书叫《黄帝内经》吗?
老孙:那能不知道嘛,中医的经典之作啊。
小岳:没错,这里面有一篇叫《灵枢·动输》,可深奥了,我最近研究了好久,跟您好好唠唠。
老孙:哟,你还研究上这个了,那我可得好好听听,你给大伙讲讲。
小岳:好嘞!这《灵枢·动输》里头啊,黄帝就问岐伯:“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您听听,这说的是啥意思呢?
老孙:这我还真得琢磨琢磨,你给解释解释。
小岳:其实啊,就是黄帝问,在十二经脉里头,为啥就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三条经的脉搏一直跳动不停呢 ?
老孙:对啊,为啥呢?
小岳:岐伯就说了:“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老孙:您这文言文说得挺溜,可我没太明白。
小岳:哈哈,简单来说,就是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里的清气往上输送到肺,肺气就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运行,而且这运行跟呼吸有关。人一呼气,脉跳两下,一吸气,脉也跳两下,只要呼吸不停,这脉就一直跳。您想想,就跟那打气筒似的,一上一下,这气就推着脉跳。
老孙:嘿,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形象。
小岳:还有呢,黄帝又问了:“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老孙,您猜猜这啥意思?
老孙:这我可猜不着,你快别卖关子了。
小岳:就是说手太阴肺经的脉气到达寸口前,上面尺脉脉动是十分,到寸口就八分了,再往下还减少,黄帝就纳闷这脉气从啥道儿返还本脉呢。
老孙:是挺让人费解的,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岐伯说:“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就是脉气刚离开肺脏进入经脉的时候,跟那离弦的箭、决堤的洪水似的,可猛了。但到了鱼际这个地方就开始变弱,因为气已经散了还往上逆行,所以就运行得微弱了。
老孙:好家伙,这描述,跟打仗似的。
小岳:接着黄帝又问足阳明胃经为啥搏动不止。岐伯说:“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老孙:您这一大串,我都晕了。
小岳:哈哈,简单讲,就是胃气往上注到肺,其中那剽悍的气还往上冲头,经过一堆地方最后又合到阳明经,所以手太阴寸口脉和足阳明人迎脉跳动是一致的。要是阳病了阳脉还小,或者阴病了阴脉还大,那就不正常。正常情况下,这阴阳脉就像用绳子牵着一样,得平衡,不平衡就生病。就好比两个人拔河,得势均力敌,要是一边倒,那肯定得出问题。
老孙:这么个意思啊,还挺有道理。
小岳:再有,黄帝问足少阴肾经为啥跳动不休。岐伯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老孙:这又是一大段,你赶紧解释解释。
小岳:就是说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和足少阴的大络从肾下开始,经过好多地方,还分了支脉,能温养足胫,所以足少阴脉就一直跳动。这就好比一个大水管,分支到各个小地方,保证每个角落都能有水流通。
老孙:哦,明白了,你还真研究得挺透。
小岳:最后黄帝还问:“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老孙:这又问的啥?
小岳:就是营卫之气正常是循环不停的,要是突然遇到邪气或者大寒,手脚没力气,脉的运行乱了,这气咋循环回去呢?
老孙:对啊,咋回去呢?
小岳:岐伯就回答:“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意思是四肢是阴阳会合的地方,是气的大络,头、胸、腹、胫这些地方是气的路径。小络堵住了,大路就通,四肢好了,气又能正常循环。就像堵车了,小路堵了,大路就通畅,车就能继续走。
老孙:嘿,你这解释得还真通俗易懂。
小岳:所以啊,这《灵枢·动输》讲的这些知识可太有意思了,咱老祖宗的智慧那真是深不可测。
老孙:今天就讲到这里,亲爱的朋友们,您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