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衍掸掸衣袖,心情颇好地出了门。
伙计也是惊奇这位崔公子竟然能堂而皇之地端着糕点进门,还不被那刁难客人赶出来。
掌柜的瞥了一眼:“赶紧做事!下次再让人抢了你的活计,你也不用在这儿干了。”
伙计讪讪地收回了视线,心里想着自己怎么敢跟崔公子较劲?那可是连掌柜的都不敢明面上过不去的人。
楼上包间。
缪玲盯着那盘糕点,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看向门口。
只可惜崔衍早就不见了踪影。
她后知后觉,将崔衍和当初“沈”字的糕点联系起来,后背不禁出了冷汗。
缪玲让侍女喊来伙计,责问为何随意让旁人送来糕点。
伙计战战兢兢,只说那崔公子说是与您相识,顺手将糕点带进去。加之,原先缪玲确实是在等人,他便先入为主了。
缪玲只觉得脑袋晕晕乎乎的,不知还该不该相信崔衍的话,又疑心崔衍知晓她对珍宝阁的所作所为。
她将那盘糕点倒扣在桌上,没看到印象中刺眼的字印。
虽然心中松了口气,但太阳穴还是突突地跳。
他缪家是右相门楣,忠于太子,那李威难道一声不吭地也站了队吗?
否则他凭何跃升尚书之位。
可他若是投了右相站太子,她爹不可能毫不知情。
而李威借着孟延川拉近了和左相的关系,华彻又与四皇子交好,所以李威定然是投了左相站四皇子。
难怪,难怪四皇子揪着她兄长的事情不放,原来是为了李威铺路。
缪玲思来想去,觉得如此是最合理不过的。
……
赵措这段时日忙得脚不沾地。
楚朝将有关昌郡商队的现有证据交给了赵措,他近来基本都在顺着商队这条线厘清和追查。
虽有楚朝手下查明两家商队乃同一东家,但因其官府登记名实非一人,所以要证明这一点并让其无可否认,还需搜集许多旁证,诸如两家商队的银票票号、密押、货源、税引和路凭等等,工程实在浩大。
好在有皇上的力挺,做起事来不必畏首畏尾,如今也推进了半程有余。
周则那边对商队的情况知之甚少,除了孙程之外,他没承认过任何事情。
自打他知道赵措接手调查后,整个人似乎更加颓唐了下去。
周则处暂时问不出有用的线索,赵措才投身到商队问题上去。谁知赵措再听到周则消息的时候,竟然是他自缢在牢中。
赵措赶过去时,人已经走了,只留下一份血写成的罪己书。
————————
臣周则,谨具本陈奏,伏望圣裁。
昔我周氏一门,忠心为国,肝脑涂地,数十载功业,竟因雍亲王之祸毁于一旦。天理昭昭,真相既白,而周氏族人,除臣一身苟存,余者尽为枯骨。伏惟圣恩浩荡,哀矜体恤,然阴阳永隔,泉台路远,纵国法昭雪,亦难使九泉英灵复生。臣承亡父遗志,夙夜不懈,寒窗苦读,幸赖皇恩,得以金榜题名,奉职朝堂。然功成之际,回首故园,旧人已去,万般追思,魂魄犹存,恍若冤鬼缠身,令臣终夜难安,噩梦不绝,遂至今日大错。
时移世易,江山更迭,然冤死忠良,竟湮没尘埃,无人记其忠勋,无人祭其英魂。臣悲愤交加,私意难平,遂因职务之便,通使商队,暗中协谋,只愿为周氏四十三冤魂,于新朝一鸣不平,聊慰九泉之恸。然臣此举,已悖朝纲,辜负圣上隆恩,实乃大罪。
唯愿圣上垂怜忠骨,铭记往事,使天下英灵不致埋没,使忠臣冤屈不复重演,则臣虽死,亦可含笑九泉,不敢有憾!
————————
次日上朝,赵措于御前代念周则的罪己书。
句句陈情、字字泣血。
其间数名前朝老臣闻之沉默,后冒着龙颜大怒的风险奏请为前朝蒙冤者立碑,以祭奠亡魂,也警之后世。
圣上并未发怒,食指在龙椅上敲了又敲:“左相以为如何?”
若说到雍亲王一案,最有发言权的人必定是左相。
群臣的目光聚集到朝堂最前列,那个无数人仰望和追逐的位置。
“回圣上。”
“臣以为立碑不如厉法,碑文百年后风化腐朽,而法度遗万世而开文明。”
左相身姿凛然,目光灼然,毫不避讳地看向龙椅上的人。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都是察言观色的好手,谁人都能感觉到此刻的气压甚至比方才罪己书时还要低。
左相的厉法之策自前朝至今,已经是第三次议请,前两次均被否决。
这一次,也不例外。
“厉法之事容后再议。”
“据赵卿所言,周则的罪己书仍旧有独揽罪名之嫌,犹待严查。然其死志以及诸卿所请,案件查明后允寻址立碑,以警后世。”
群臣叩首高呼“圣上英明”。
右相斜觑着左手边同样伏地的左相,心中倒说不出来是幸灾乐祸。只是叹这么多年,还是唯独遇到此事,他这位对手如此执拗。
对自己来说,姑且算是幸事。
对朝廷来说——右相收回视线,以左相的脾性来说,总觉得此事定还有下文。
除此之外,那日朝堂上,顺天府尹将孙程杀害崔氏女埋尸及其残害官职人员、百姓的前后事由一一道明,称其天性凶残,牢狱期间还重伤狱卒,不知悔改。
圣上下旨,三日后问斩。
令中郎将沈卓暂代金吾卫将军之职,以示嘉奖。
……
得知这些消息,沈清百感交集。
据楚朝所言,当初周氏一族斩首后弃市三日,后由官府掩埋。赵措寻到了坟地,将周则的尸体和其家人埋在一处,亲手为其题了碑文,也算全了一片心意。
而孙程枭首后三日,顺天府负责埋骨的衙役将其拖去了乱葬岗随地一扔,还吐了口唾沫。
尸首随着时间而逐渐腐化生臭。
乱葬岗阴气重,周边数里没有人烟,唯有野猫野狗四处逗留。
沈清将孙程枭首后葬身犬腹的消息,落笔成文,马不停蹄地寄往了崔芝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