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坍塌停止,贾维斯小心翼翼地检查机甲的受损情况,同时通过摄像头观察那对母女的状态。幸运的是,母女二人除了受到惊吓,身体并无大碍。贾维斯操控机甲的手臂和膝盖,抵住地面。然而,机甲此时被一堆石块和建筑物残骸死死压住,动弹不得。
机甲的腿部被一块重达数吨的巨型水泥板牢牢卡住,背部也被多块尖锐的金属梁刺穿防护层,嵌入了部分关键部件。若要自救,必须先移除这些阻碍。如果自己离开,大可全功率展开推进器,巨大的推力足以让自己飞离此地。
但是这对幸存者母女而言,就意味着灭顶之灾。所以,贾维斯通过远程程序迅速连接到位于空中上方的维罗妮卡系统补给站,启动了自救行动。
贾维斯先将指令下达给维罗妮卡系统,绞肉粉碎器模块率先响应。同时就在高空中,该模块迅速进行结构重组,原本的粉碎部件重新排列组合,构建出一个直径数米的巨型圆形切割装置。随着一阵低沉而有力的启动轰鸣声,切割装置的刀片飞速旋转起来。
切割装置在精准操控下,缓缓朝着下方的废墟靠近。它对准机甲上方堆积的水泥块,开始一寸一寸地切入。砖石和混凝土在高速旋转刀片的强力撕扯下,纷纷破碎成碎屑。切割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不时有小石块从更高处滚落,砸在机甲上,进一步加剧了紧张的氛围。
贾维斯时刻关注着切割进度,同时,他还通过摄像头密切留意着母女的状况,确保她们没有受到二次伤害。母女二人紧紧相拥,脸上满是惊恐,但贾维斯通过通讯系统传来的沉稳声音,给了她们些许慰藉。
当圆形切割完成,贾维斯立刻启动监狱式隔离仓模块。隔离仓从补给站底部弹出,沿着切割好的圆形区域边缘迅速向下伸展。舱体底部的金属片一片接着一片弹出,相互拼接、组合,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很快,隔离仓的主体框架初步成型,将切割好的那部分水泥块笼罩其中。
紧接着,隔离仓的侧面开始弹出一根根粗壮的机械臂,迅速朝着被切割的水泥块伸展过去,精准地抓住水泥块较为稳固的部位。同时启用速击擒锁臂铠模块。在空中调整方向后,朝着废墟中嵌入的钢筋伸去。一接触到钢筋,臂铠瞬间发挥 “擒锁” 功能,金属部件相互咬合,将钢筋牢牢锁住。
准备就绪后,贾维斯下达了最后的指令。擒锁臂铠模块的推进器瞬间启动,强大的推力使得臂铠猛地向上提拉。整个被切割好的圆形区域的水泥块,如同被串起来的5米巨大 “肉串”,缓缓被抬起。机甲上方原本沉甸甸的压力得到一定释放,原本被死死压住的机甲,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考虑到此时机甲与外界的距离已相对较近,贾维斯切换策略,调用几个备用手臂模块。它们稳稳地抓住剩余的石块和建筑残骸,一块一块地进行搬运。直到腿部那块巨型水泥板被清理出去,机甲这才缓缓抬起身子,让背上的石块尽可能朝着两边掉落,最后找到合适的时机,一手抱住母女俩,飞到控制,将两人放到了几公里外的地面上。
邓邵望了眼机甲的方向,随后继续自己的拆迁工作。
贾维斯将母女俩放下后,在重新回到地下停车场的空中,完成了背部和腿部的换装,继续接下来的救援。
终于,在邓邵来到地下停车场时看看是否需要帮助,机甲也完成了最后一位幸存者的救助。
“走吧,邓邵,剩下的则交给他们了。”贾维斯的声音在邓邵的通讯工具上出现。
于是,一人一机甲,便开始朝着事故的核心区域去。
......
“我需要尽快确定事故原因,按现场情况推演,怀疑他们在破解核反应堆的能量转换机制时,没有掌握核心的能量稳定算法。常规核反应堆的能量输出相对稳定,而我们的核反应堆采用了量子纠缠态下的能量调控技术,能量波动极为复杂且微妙。他们在尝试复刻时,无法精准控制量子层面的能量涨落,导致能量失衡。
再加上他们使用的是阉割版的悬浮球,这类悬浮球缺少对辐射吸收饱和度的智能调节机制。当辐射量超出预期,悬浮球持续吸收却无法有效转化或存储,最终因吸收过载而引发了链式反应,进一步促进了爆炸。” 贾维斯跟会议室的众人解释着。
李奥听到了一个自己熟悉的名词“量子纠缠态下的能量调控技术”,当时自己第一次见证机甲核反应堆的时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失控了,要不是因为贾维斯设计的各种保护措施,估计自己已经引发世界级别的灾难了。“想倒是想周全了,但这里面的风险仅仅靠那些个悬浮球是肯定不够的。”
这些个悬浮球,从岛国战役结束后,便肩负着一项极为庞大且意义深远的使命。
这项宏大且意义非凡的悬浮球工程,由华国凭借其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牵头引领,LY 集团则作为技术核心支柱,毫无保留地贡献出顶尖科技,在各国齐心协力的配合下逐步推进。工程起始于岛国周围的海域,以岛国为原点,向五大洋的广袤水域延展,开启了一场持之以恒、不知疲倦的使命之旅。悬浮球宛如一位忠诚的海洋卫士,又似一个永不停歇的吞噬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续作业,专门针对那些核废料所产生的辐射物质展开清理行动。
悬浮球所采用的能量转化技术,实则源自贾维斯的精心改良,确切来说是阉割后的版本。李奥做出这一决策有着深远考量: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珍贵与敏感性,绝不愿意看到 这项的核心技术轻易泄露,沦为他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人类科技水平参差不齐,贸然将过于超前的技术全盘托出,恐会让各国因难以理解和接受 LY 集团技术的先进性,从而引发恐慌与混乱。
毕竟,人类的本性中,对未知事物往往怀有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一旦被放大,极有可能引发难以预估的麻烦。
当悬浮球接触到核废料散发的辐射时,其内部的量子级能量转换装置便迅速启动。装置中的特殊材料能够与辐射粒子产生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借助精妙绝伦的物理机制,将辐射所携带的能量逐步转化为电能。这些电能一部分用于维持悬浮球自身的各项功能运转,确保其能够稳定、持续地吸收辐射;
另一部分则通过前沿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被高效输送到位于沿海地区的能量收集站。收集站将这些电能妥善存储起来,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变压、整流等处理工序后,顺利接入当地的电网,为周边城市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提供清洁、稳定的电力,切实将核废料的危害转化为造福人类的能源。
毕竟作为阉割版本,在整个工程体系中,悬浮球并非孤立无援。众多的监测卫星如同忠诚的守望者,环绕地球持续运转,时刻关注着悬浮球的位置、工作状态以及周围海域的辐射强度变化。一旦发现某个区域的辐射量异常升高,或是悬浮球出现故障,卫星便会以极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给地面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远程操控悬浮球调整工作模式,或是迅速派出装备精良的维修船对其进行维护,全力保障悬浮球的稳定运行。而在五大洋的关键节点位置,还设有能量中继站。
这些中继站不仅能够增强悬浮球与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信号,确保指令的准确传达与反馈,还能对悬浮球传输过来的电能进行暂时存储和灵活调配,以应对诸如恶劣天气、设备突发故障等各类突发状况,确保整个工程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