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表馆昏黄而柔和的灯光下,陈哲宇的脸上写满了激动与好奇。他的目光在馆内那些精美绝伦的钟表间游移,将自己在这古老建筑里的发现,以及心底积攒的重重疑惑,一股脑儿地向面前的老人倾诉出来。他的话语急切而连贯,仿佛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旁,身姿挺拔,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没能掩盖住他眼中的睿智与沉稳。他微微眯起眼睛,专注地听着陈哲宇的讲述,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待陈哲宇终于停下话语,老人沉默了许久,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凝重的气息。过了好一会儿,老人才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岁月的沧桑:“1933年二月的寒夜,那是一个冷得彻骨的夜晚。有位故宫匠人来到了这里,他是来修装文物的木箱铰链的。”老人的目光渐渐变得悠远,似乎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夜晚。
“当时,他的女儿蹲在火炉边烤山芋。小小的火炉散发着微弱的热量,山芋的香气却在这寒冷的夜里飘散开来,引得巡夜的士兵都忍不住探头张望。”老人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那笑容里饱含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陈哲宇的母亲手中正端着一碗豆汁儿,听到老人的话,她微微一愣,手中的豆汁儿碗泛起了一圈圈细微的涟漪。那个原本在历史课本上只是一串冰冷数字的“文物南迁”事件,此刻突然因为这烤山芋的焦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发生。
“那位匠人,就是我的爷爷。”老人的目光望向远方,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敬意与自豪,“他参与了文物南迁。那些日子里,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他的命根子。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护文物的安全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个木箱,里面装着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说着,老人从怀中掏出一块略显陈旧的怀表,轻轻摩挲着,“这个怀表,就是当年故宫博物院为了感谢他,特意定制的。它见证了那段艰苦而又意义非凡的岁月。”
陈哲宇和母亲听得入了神,他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老人手中的怀表,仿佛看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匠人们为了保护文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老人轻轻地将怀表放回怀中,接着说道:“你们看到的那个北极恒星钟,也是我们陈家祖上参与制作的。从明朝开始,我们陈家就一直和钟表打交道。为故宫制作、修复钟表,这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每一个钟表在我们陈家匠人手中,都像是有了生命。我们精心打磨每一个零件,调整每一处细节,只为了让它们能够精准地运转,记录下时间的流逝。”
陈哲宇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与敬佩之情。他看着眼前的老人,突然觉得这些古老的钟表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机械,而是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