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隶,文渊阁。
这座位于紫荆城东南角的宫殿,从永乐年间创建至今,岁月的痕迹在这里留下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成为历代臣权之争的角斗场。
而今日,这座辉煌的宫殿即将上演一场权力的博弈。
偌大的主殿中,太师椅上落座着六位身穿红袍的内阁大员。
他们分别是内阁首辅兼礼部尚书,申时行。
吏部尚书王锡爵。
户部尚书王家屏。
兵部尚书张位。
刑部尚书赵志皋。
工部尚书许国。
申时行率先发言:“既然各位同僚都到齐了,那咱们就先说说蜀地蛮子作乱的事。”
兵部尚书张位环视一圈在场所有人的表情,说道:“四川巡抚上书的邸报,相信诸位已经看过了,张某便不再重述。眼下西南藩蛮蠢蠢欲动,似有起兵叛乱之心,张某劳请户部即刻拨下饷银,以便备战。”
王家屏听后,眉头慢慢皱了起来,问:“以张尚书之见,当拨银几何?”
张位道:“先拨二百万两。”
王家屏被气笑了:“张尚书,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民间有句俗话,叫我家的银子不是大风刮来的。去岁国库收入,农税2080万两,工商税223万两,杂税仅347万两,统共2650两。其中用于山西赈灾,就拨出去800万两。”
“而今国库仅存700万两,若是打一场仗就花掉二百万两,那接下来几个月,大明朝所有官员的俸禄恐怕都发不起。”
张位反驳道:“张某听说,去年山西受灾地区,仅波及到朔州、马邑、山阴等地。几年前北直隶那场大雨,波及州县可比山西还要严重,而赈灾仅仅才用了300万两银子。张某实在想不通,这800万两银子,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
大家都是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何尝听不出张位言下的讥讽之意?
以王锡爵为首的兵部和工部,眼中透露着狡黠之色,就等着王家屏怎么回答。
王家屏一咬牙,找出户部的账本一条条报出来:
“庚寅年七月,户部拨银400万两,购粮救济灾民。”
“庚寅年八月,户部拨银100万两,修筑民房。”
“......”
流水账报完,王家屏有种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吻说道:
“张尚书应当知道,每逢受灾,缺粮、瘟疫、治安,这些祸患屡见不鲜。哪个当地官府没处理妥当,极易发生民变。”
“为了防止疫病蔓延,户部从全国征用五千个郎中北上救治百姓,光是这些郎中的衣食住行,还有所需的药物,就花了100万两银子。”
张位被说得无言以对,眼神瞟向王锡爵和许国。
老铁,快来帮帮忙。
可是两人并没有搭理他,低着头看书案上的公文。
申时行这时说道:“忠伯(王家屏字),你不说老夫都快忘了。去年那场瘟疫实在离奇,按理说,瘟疫常常在洪水过后发生。可当时的山西,仅仅是干旱,这就很莫名其妙了?”
赵志皋附和道:“阁老所言在理,下官已经派人前去探查过,据来报,这场瘟疫有可能并非天灾,而是人为。至于瘟疫源头从何而来,目前尚未有头绪。”
察觉到申时行等人,故意要把会议带跑题。
张位及时说道:“诸位,我等今日议案,乃是商榷西南蛮子一事。没有头绪的事,还是容后再说吧。”
申时行长叹一声,说道:“眼下国库匮乏,不宜发兵征讨。斯以为,先遣钦差大使,赴西南查证事实,再做定夺。”
王家屏拱手道:“阁老此举妥当,需知播州杨氏前不久以武抗命,谋反之心昭然若见。且杨氏与西南诸多部族向来暗通款曲。如若贸然挑起战端,唯恐播州杨氏横插一脚,跟着西南蛮族联手反抗朝廷。那这场仗将陷入长久的拉锯战,实在得不偿失啊。”
张位瞪着王家屏,怒道:“那么按照王尚书的意思,被蛮子袭击的大明将士,就该死了?被蛮子屠戮的平头百姓,就不用讨回公道了?”
王家屏也拔高声音:“王某没有说过不打,而是眼下西南局势不稳,此事需得从长计议。”
张位冷笑:“等咱们从长计议,受难军民的心都凉了!”
王锡爵紧跟其后抛出另一件事:“两位都稍安勿躁,既然在战与不战之间,我等暂时无法达成共识。不如先说说陕西布政司上书的褒斜道一事。”
说完,眼睛瞟向工部尚书许国。
许国打开一本公文,说道:“据陕西布政司上书,为解流民之困局,陕西官府以工代赈号召流民修路。起初陕西官府因为没钱,根本没打算启动修路工程。幸得有位来自四川的商人,用承包修路的代价,向陕西官府换取秦岭一片山林。”
“不久之后,此商人在秦岭中发掘出铁矿,并将铁矿炼制成一种新式三合土,名曰水泥。”
“而这种水泥在干透硬化之后,坚如磐石、水土不浸,其材质犹同砖瓷。”
“用于代替夯土铺路,一年之内可修通一条从秦岭直达重庆的千里驰道。”
此时在场所有内阁成员的表情集体一亮。
赵志皋喃喃道:“坚如磐石、水土不浸,材质犹同砖瓷。这天底下,果真有此奇物?”
许国略显得意的说道:“赵尚书若不信,许某可让诸位一睹实物。”
赵志皋诧异:“你手上还有实物?”
“许某若没有亲眼看到实物,也绝对不会在诸位面前大放厥词。来人,将水泥抬上来。”
话落,一群大内侍卫抬着一个水泥浇筑的石墩,在内殿落地。
而后两个侍卫又很吃力地扛进来一包麻袋包装的玩意。
六位内阁大员一同离席,来到殿中央围观这个水泥石墩。
王家屏语气充满了质疑:“这不是经过高温煅烧的陶土吗?”
许国仰天大笑,像是在笑一只井底之蛙:“哈哈哈...王尚书,请你把鼻子凑上去。如果你闻不出半点烟火味,就请你把家产捐了充作军资。”
王家屏才不愿意吃这种亏,冷笑道:“王某的家产加起来,恐怕还买不了几门红衣大炮。许尚书还是别做杯水车薪的事。”
赵志皋用鼻子闻过之后,得出结论:“这味道果然不是陶土,而且还带有湿气,似乎还没完全干透。”
“没错,此物混合沙石自然风干而成,绝无经过任何烈火煅烧。”
王家屏似乎想跟许国杠到底,大手一挥:“来人,取金瓜来。”
侍卫把金瓜递到他手中,他双手握着金瓜,深吸一口气,暴喝一声狠狠砸向混凝土。
“嘭”的一声金石脆响。
金瓜撞在表面上,溅起耀眼的火星。
然而,王家屏的全力一击,仅仅只让混凝土掉了小块皮。
这下子就连最老成持重的申时行,也不淡定了。
“什么?此物竟坚硬如斯!”
王锡爵捋须感叹道:“我原以为糯米石灰浆,已经是这天底下最坚硬的建筑材料,没曾想竟有奇物与之旗鼓相当。怪哉!幸哉!”
赵志皋用脚踢了踢麻袋:“这又是什么东西?”
许国炫耀似的介绍:“这,就是未曾加水凝固的水泥。来人,把袋子打开,让诸位大人瞧瞧。”
侍卫将这包水泥竖起来,用刀割断封口的绳子。
令所有阁老没想到的是,里面竟然还套了一层油纸袋,心底不得不赞叹这水泥的生产单位,做得相当标准。
等油纸袋被打开,里面的东西是灰色的粉末。
而后在许国的主持下,几位内阁重臣来到室外,观看水泥到混凝土的整个过程。
看完之后,内阁几位大臣回到殿内继续讨论水泥的问题。
许国相当自信的说:
“据四川巡抚上书表述,大凉山已探明存在一座储量远超秦岭的矿山。”
“如果能由朝廷掌控,光是贩卖铁器和水泥,每年至少有500万两银子收入。”
闻听此言,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三人不禁表情错愕。
500万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大明财政税收的五分之一。
有了这笔收入,户部也不用再抠抠搜搜克扣藩王的俸禄,更不用拖欠边军的军饷。
想到这,王家屏说话的语气变得温和起来:“敢问许尚书,年均500万两银子,是如何算出来的?”
许国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于是把徐元泰给自己的地图打开给众人看。
“此地乃秦岭,红圈的地方正是铁矿的位置。”
“诸位再看看大凉山红圈的位置,铁矿覆盖的范围要比秦岭大上好几倍。”
接着许国又拿出李楠给他的账本,上面记录着陕西四川两省,找李弘贞订购水泥的账单。
“诸位请看,这才短短半个月,这位四川商人已经有6万两银子进账。”
“按照大凉山铁矿百倍的储量来算,500万两已经是保守的估算。”
这下子王家屏终于没话说了。
如果朝廷真的能掌控大凉山铁矿的话,那么就算全国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这片土地打下来。
另外一方面,当水泥成为国营商品之后,就能让水泥路铺遍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主干道。
要致富先修路,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连秦朝人都知道,当年秦始皇就在全国修了好几条高速公路。
而且水泥普及开来后,不仅能代替造价高昂的糯米石灰浆,还在房屋建筑领域节省木料的消耗、亦或者起到保护森林的作用。
就拿南京来说,由于人口众多,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燃料的需求,已经把周围的山都砍秃了。
(实景图片对比)
假如有了水泥,大明政府就不用每年花高价从南洋进口木头。
这样算下来,打下大凉山怎么算都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
可唯一棘手的问题是,播州的杨应龙会不会跟西南蛮子联手。
就在前不久,于慎行派使者持钦差节杖,到播州传杨应龙来重庆府城受审。
可是却被杨应龙羞辱了一番,还挥剑斩断了钦差的旗子。
于慎行一怒之下,对杨应龙放了句狠话,便怒气冲冲地回到京城参杨应龙一本。
要求万历皇帝下旨革职查办杨应龙,如若这家伙还敢抗命,就派兵围剿。
然而万历皇帝一点也不在乎天子威仪被杨应龙冒犯,把这件事推给内阁来决定。
当时的内阁正在料理北方受灾的事,哪里有精力处置杨应龙?
眼看皇帝和内阁都不想掺和这件事,于慎行便以辞职为要挟,劝万历皇帝早立太子,目的就是要逼万历皇帝给个主意。
此举再一次惹怒了万历,大手一挥,把于慎行给炒了鱿鱼。
礼部尚书空出来的位子,便由首辅申时行暂时担任。
王锡爵看大家都缄默不言,便提出自己的建议:
“诸位,我等出兵的难题无非两个。一是担心蛮子与杨应龙联手,二则是出师无名。”
“我有两个好主意,不知诸位可愿采纳?”
申时行点头道:“元驭(王锡爵字),但说无妨?”
“其一,我提议让陛下起草诏书,派太监到播州传旨安抚杨应龙。”
申时行听后表示赞同:“这个主意好。杨应龙得了圣旨安抚,便不敢再轻举妄动,否则他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王锡爵接着说第二个主意:
“其二,无需钦差到西南蛮子的地头上调查,咱们直接派使者,让乌撒土司纳土归降,若不然,天兵围剿。”
申时行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这不是跟抢没区别吗?”
王锡爵轻蔑一笑:“阁老不能这么说,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天下任何一片土地,只要中原王朝愿意,都能纳为汉土。”
申时行满意的点点头:“好!老夫同意打这场仗。其他同僚呢,你们怎么看?”
赵志皋率先起身作揖:“下官附议。”
王家屏也起身表态:“下官也附议!”
“好!户部即刻拨下饷银,全国调集粮草运往四川。”
“兵部向四川各个卫所下达备战文书,务必在秋后兵临大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