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工部郎中的一天(下)
午时,刘秉忠返回工部,将光化木材录入甲等木名单,并标注了价格公道四字。
饭后,刘秉忠抽时间给学生王恂写了一封书信,讨论数学方面的问题。
午后,刘秉忠换上官服去了户部海运司,与主事见了一面,依旧索银未果。
申时三刻,宫中来人,召刘秉忠面圣。
刘秉忠一入选德殿便见史嵩之立于殿中。
史子由今岁六十有五,已是垂垂老矣,近日内身体抱恙,常伴咳声。
“见过史相。”
刘秉忠对史嵩之还是有些敬佩的,他是大宋守旧派的领头羊,对新政常常持抨击态度,是新党最头疼的人物。但史嵩之同样与全平章私交甚笃,为朝廷举荐了许多人才,入洛用孟珙,川蜀用余玠,甚至如今新党的两位魁首吴潜、董槐都受过史嵩之的举荐,只是史相公如今骂吴相也是骂的最狠的那一个,其手下的言官也屡次抨击全平章离经叛道。
“仲晦来了,近日工部可有事发生?”一头银发的史嵩之笑问道。
“回相公,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事,说到底就是缺银子。”
“朝廷今年大兴木土,修建河道,用银子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仲晦也要多担待。”
礼部和工部是史嵩之的基本盘,新旧党争在这十年内激烈异常,史嵩之索性弃用摇摆不定的南方官吏,直接提拔北方派系,许衡、姚枢、刘秉忠、张文谦就是最好的例子。
“是,下官定当尽力而为。”
刘秉忠其实也知道史嵩之的意愿,但北方派官吏也有自己的想法,近两年来北派极速团结在姚枢身旁,只要史嵩之一旦下台,姚枢必定会成为北派党魁,但是否坚守旧党理念就很难说了。
值此刻,赵官家入殿。
“拜见陛下。”
“都平身吧,来人,给二位卿家赐座。”赵昀今日心情不错,步伐轻快,面带笑意。
“史卿,全平章可与你商量过那事?”赵昀今日才收到全绩正式的书面劄子,上列陈条都符合赵昀的心意,而且赵昀最中意那句: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老臣昨日与吴相、董参政去了雍王府,各方已协调妥当,待大朝会时由董参政提出,吴相与老臣附和,届时群臣必有响应。”史嵩之拱手答。
“甚好,南方水乡待久了,去看看北方的沙尘也不错。”
“官家,老臣还有一事请奏。”
“讲。”
“老臣年迈,在朝为相十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宵衣旰食兢兢业业,近日身体困乏的厉害,愿乞骸骨。”
史嵩之这番话出自于真心,在外漂泊四十余年,越发想念四明的蓝天白云,朝堂的事他无力争矣!
“史卿何出此言?史卿乃是朝廷栋梁,朕没了你可怎么办?还请史卿再坚持几年,莫要再提致仕了。”
赵昀口上说的情真意切,心中已经在盘算用何人顶替史嵩之的位置。
“官家垂怜,老臣这些年为朝廷也算做了点事,不说功过,也有一份苦劳,老臣还想回乡读上两年书,学一学垂钓之术,不然老被全冶功嘲笑人生无趣。”
史嵩之看似在说一句玩笑话,实则在警示赵官家,全绩的权力太大了,而且身体十分硬朗,说不定比司马懿活的都久。
而赵官家近年来越发贪恋美色,底子肯定比不过修身养性的全平章,届时赵官家驭龙宾天,全平章与新帝之间如何相处?哪怕全平章无欲无求,新帝岂能容他?
“哈哈,这个雍王,朕也拿他没办法,越老越顽劣,没个正形。”
赵昀当然听得出史嵩之若有所指,但自己这个五哥聪明的厉害,在继位的前二十年把所有人绑在北伐的战车上,近十来年又将所有人拉到了改革的序列中,让赵宋皇室深得民心,让有心人翻不起风浪,这也是赵官家愿意分权的主要原因。
全冶功好名,要把功绩留在千秋史册里,至于新帝方面,全绩就更不会担心了。
“官家所言甚是。”史嵩之也不好再说什么。
“也罢,史卿既然去意已决,可有接替右仆射的人选?”
“此乃圣心独断之事,老臣岂敢置喙!”史嵩之惶恐起身道。
“但讲无妨。”赵昀摆手笑道。
“董参政清正廉明,政绩显着,朝野闻名,可为右相?”
帝摇头。
“两广安抚使徐清叟生平孤忠,风节清雅,爱民如子,可为右相?”
帝不悦。
“京湖转运使江万为官清廉,政绩斐然,直言敢谏,可为右相?”
赵昀实在忍不住了,便道:“史卿应该明白朕所想,莫要再提这些人!”
赵昀要的是真章,这几个人坐上右相也接不了史嵩之的盘,赵昀可不想史嵩之人不在朝堂,却行朝堂之事。
“殿中待御史,刑部侍郎谢方叔可否?”
“谢方叔量小气短,与军旅要员有隙,不宜为相。”
“两浙转运使贾似道,当否?”
赵昀有些心动,贾似道这些年来兢兢业业,虽然生活上有些奢华,但并无大错。
史嵩之见赵官家不言,又补进一人:“天章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姚枢。”
史嵩之说了三个人,都没有给予评价,而且姚枢是直谏,是史嵩之最钟意的。
“史卿的想法朕了解了,今岁陪朕过了年,明年开春史卿便返乡吧。”
“多谢官家体谅,老臣感激不尽。”
此间事说罢已过了一个多时辰,刘秉忠当了一个多时辰的透明人,史嵩之起身他就跟着起身,史嵩之拱手他便拱手,反正就是等着领导做便是。
“刘卿,近日来事材场运转如何?可有觅得佳木?”
赵昀最关心的就是宫殿修筑之事,当年临安府行在规模很小,高宗定都后少有扩建,落到赵昀手中也不气派,如今有了条件自然要大兴建设。
苦了大半辈子,总得享受享受。
“光化近来有批木材运达临安府,臣点验过,品质上佳,可做主殿栋梁。”
“光化?”赵昀听到这个名字就不太喜欢,去岁的命案到现在还没告破,州府官吏真不顶事。
“老臣也有所耳闻,准备买几根来打套家具。”
儿媳妇的面子史嵩之还是要给的,若真如儿媳妇所言杨彦全也是个妙人。
“当真有这么好?”
“臣亲眼所见,不敢欺瞒官家。”刘秉忠不管上司意欲何为,他只是实话实说。
“好,那就征调民夫伐光化之木北运。”赵昀大手一挥道。
“官家,民夫征调有碍民生,是否相应减免光化赋税?”史嵩之起身谏言。
“史卿所言在理,那就减免光化三年税收,让王鹗给朕全力伐木!”赵昀说罢看向刘秉忠:“刘卿,朕欲升卿为工部侍郎,命卿北赴大兴府,负责督造建设事宜,望卿莫要推辞。”
“臣领命。”
该来的终究是来了,宰辅之位又进一步:大汗,刘某是真回不去了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