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兰甘亨不紧不慢地回道:“尊敬的国王陛下,会安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显然是当地的唐人太过分了,才激起了民怨。”
“微臣以为,过段时间,等这些百姓气消了,自然就会散去。”
左相素可泰立刻出列反驳:“尊敬的陛下,请治右相误国之罪!会安城出现动乱,当地官员没有及时平息,任由其发展,定会波及全国,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将会引发一场叛乱,这对王国来说可是大祸啊!而且,大唐要是怪罪下来,我们如何应对?”
兰甘亨不以为然地说道:“尊敬的陛下,左相所言过于夸大其词了。不过是一些平民闹事,大唐朝廷日理万机,不会在意这些小事的。再说,现在大唐正与北方的晋国开战,根本无暇顾及我们这边。”
素可泰与兰甘亨及其阵营的大臣们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最终,因陀罗拔摩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竟然同意了兰甘亨的建议,决定先按兵不动,让会安城的官员自行解决此事。
素可泰焦急万分,还想再劝:“尊敬的陛下,大唐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南方的满刺加等地,就算国内抽不出力量……”
但因陀罗拔摩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挥挥手道:“就这样吧!本王有些乏了,退下。”
素可泰无奈,只能满心忧虑地退下。
婆娑国的这种放任态度,就像点燃了一把燎原之火,很快在蒲阳城、归仁城、藩朗城等地掀起了反唐浪潮。
而在最开始爆发动乱的会安城,局势进一步恶化,终于发生了婆娑人冲击租界的激烈冲突。
那一天,无数疯狂的婆娑人呐喊着冲向租界,他们挥舞着武器,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大唐驻军毫不畏惧,奋起抵抗,双方在租界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喊杀声、兵器碰撞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整个租界。
唐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武艺,一次次击退了婆娑人的进攻。
然而,婆娑人人数众多,如同潮水般不断涌来。
虽然最后随着婆娑国军队的介入,驱散了乱民。
但在激烈的战斗中,唐人租界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许多人不幸丧生,房屋被战火焚毁,财物被抢夺一空。
曾经繁华的景象,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和滚滚浓烟。
驻婆娑国大使郑津南得知此事后,愤怒地前往素可泰府邸理论。
素可泰满脸无奈地表示:我也无能为力啊!
郑津南闻言,看了一眼王宫的方向,说道:“此事,我大唐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说完,他愤怒地回到大使馆,将这一消息传回了金陵。
...........
消息传回金陵,整个朝堂瞬间震怒。
御书房内,苏宇面色冷峻,缓缓放下手中来自郑津南道的奏折,沉声道:“诸位,都说说吧!此事该怎么办?”
徐大牛率先说道:“陛下,婆娑国冒犯天威,微臣臣以为,直接将其灭国,以扬我大唐雄威!”
杨雄也说道:“陛下,婆娑国弹丸小国,不珍惜我朝给予的天恩,竟然掀起反唐浪潮,实在罪大恶极,微臣提议,直接将其夷灭。”
周元出列说道:“陛下,婆娑国屡屡犯我大唐天威,此次更是掀起了反唐的浪潮,此风不可涨。微臣以为,可出兵婆娑国北部,以雷霆之势,攻下婆娑国北方两府,帮助婆娑国实施大清洗,给婆娑国涨涨记性。”
周元话语刚落,其余大臣不由看向了他。
没想到,统帅部最温文尔雅的首席大臣,竟然这么残暴。
所谓的大清洗,应该是大屠杀吧!
苏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意动。
刘明远见状,急忙说道:“陛下,周大人,徐大人,杨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微臣以为,消灭婆娑国容易,可之后的治理却极为棘手。”
“婆娑国地处偏远,风俗民情与我大唐大相径庭,治理成本高昂。且不说派驻官员、军队的耗费,单是要让当地百姓归化,融入我大唐文化体系,便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与时间。这等做法,不符合我朝在婆娑国的利益,实非长久之计。”
沈杰也紧接着出列,点头附和:“刘大人所言极是。婆娑国虽小,但其所处东南大陆局势复杂。消灭婆娑国,不仅不符合大唐在东南大陆的利益,还会引起周边真腊、暹罗,乃至高丽的警惕。”
苏宇听后,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思索之色,片刻后,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明远,那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刘明远拱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可先对婆娑国施压,令其自行解决此次骚乱的相关事宜,以儆效尤。”
苏宇沉吟片刻,下达了最终判决。
他沉声道:“传旨下去,针对此次婆娑国事件,婆娑国王室必须给大唐一个交代......”
苏宇的指令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婆娑国必须尽快平息国内的反唐浪潮,不得再任由事态扩大。
其二,必须交出会安城骚乱的幕后者,此事背后明显有人蓄意煽动,绝非普通百姓能够做到,幕后黑手必须严惩。
其三,将冲击会安城租界的人全部交出来,由我大唐处置,他们犯下的血债,必须血偿。
其四,婆娑国要为这次事情负责,赔偿我大唐三百万两白银,以弥补我大唐子民的损失以及租界的各项损失。
其五,签订《广州条约》扩充版,我方要求增加在租界的驻军,以保障我大唐子民与租界的安全。
言罢,苏宇继续道:“给范宁(南海舰队都督)传旨,命其派出一支编队前往婆娑国,展示我大唐军威。”
“同时,抽调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南下广州,若是婆娑国不妥善处理此事,拒不执行我大唐命令。那我大唐便亲自入境抓人,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威严不容挑衅!”
刘明远等人纷纷起身,高呼:“陛下圣明!”
申月初二,大唐的指令抵达毗阇城。
郑津南收到朝廷指令后,整个人顿时底气十足。
他身着崭新的官服,腰杆挺得笔直,大步走出大使馆,高声喊道:“来人,备车,本使要去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