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五癃津液别》
小岳:老孙,好久不见!最近忙啥呢?
老孙:瞎忙呗,你呢?听说你最近研究中医古书了?
小岳:没错儿!我最近钻研《黄帝内经》,里头有篇《五癃津液别》,太有意思了,我给你讲讲。
老孙:哟,这可不容易懂,你能吃透吗?
小岳:嗐,我慢慢琢磨呗。这篇主要讲津液的事儿。黄帝问岐伯:“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老孙:等等,你这跟念咒语似的,啥意思啊?
小岳:就是黄帝问岐伯,水谷进了嘴里,到肠胃后,化生的津液有五种变化。天冷穿得少,就变成尿和气;天热穿得多,就变成汗;人要是悲哀过度,气都凑一块儿,就变成眼泪;要是中焦有热,胃功能变迟缓,就会生出唾液。要是邪气跑到身体里捣乱,气就堵住不运行了,水就积在那儿,人就胀起来。黄帝说他知道这些现象,可不知道为啥会这样,就想听听岐伯咋说。
老孙:哦,原来是这意思,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岐伯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就是说水谷从嘴里进去,有五种味道,各归到对应的脏腑 ,津液也各有各的运行路线。三焦能散发出气,去温暖肌肉、充实皮肤,这种流动的就是“津”,那些流动得慢、不太动的就是“液” 。
老孙:有点意思,那这津液变化和天气又有啥关系呢?
小岳:关系可大了!岐伯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天热的时候,穿得厚,皮肤的毛孔就打开了,汗就出来了;要是寒气留在肌肉里头,把津液聚成小沫沫,人就会疼。天冷的时候,毛孔都闭上,气和湿气没办法从汗孔出去,就往下走到膀胱,变成尿和气排出去。
老孙:还真是,那五脏六腑和津液又有啥联系?
小岳:这你就问对了!“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 ,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五脏六腑里,心是老大,管着事儿;耳朵负责听声音;眼睛观察外界;肺像宰相辅佐着;肝像将军有谋略;脾像卫士保护着脏腑;肾呢,主骨,支撑着人的外形。而且啊,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往上渗到眼睛里。人一伤心,气都往一块儿凑,心连着的脉络就紧张,这一紧张,肺就被带动着往上举,肺一上举,津液就往上溢出来。可心和肺又不能一直举着,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人就咳嗽,眼泪也跟着出来了。
老孙:好家伙,这里头的门道真不少。那唾液又是咋回事?
小岳:岐伯说啦,“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中焦有热,胃消化食物就快,这时候肠胃里的虫子就开始折腾。食物让肠胃都胀起来,胃的活动就变慢,胃一慢,气就往上跑,唾液就出来了。
老孙:哈哈,这还和虫子有关,那津液还有啥作用?
小岳:“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五谷化成的津液,会合在一起变成膏状的东西,往身体里面渗到骨头的空隙里,去补脑子和脊髓,还往下流到生殖器那里,对身体可重要了。
老孙:那要是身体里阴阳不平衡了呢?
小岳:那就麻烦啦!“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阴阳要是不调和,津液就会溢出来,往下流到阴窍,脑髓的津液也减少,流得太多,人就虚了,就会腰背疼,小腿也酸溜溜的。
老孙:这么严重!那最后这水胀又是咋回事?
小岳:“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要是阴阳之间的气路不通,身体里的“四海”也堵住了,三焦没办法把东西排出去,津液也不能正常变化,水谷都堆在肠胃里,最后到了大肠,留在下焦,没办法渗到膀胱里,下焦作胀,水再溢出来,人就肿起来,这就是津液五种变化正常和不正常的情况。
老孙:听你这么一说,这《五癃津液别》还真是不简单,看来中医经典里的学问深着呢!
小岳:那可不,咱俩还得一起好好研究,等熟悉了以后,说不定还能给身边人讲讲养生知识呢!